河南小秦岭杨砦峪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
| |
作者姓名: | 熊索菲 丁振举 姚书振 熊杰 胡新露 何谋春 谭满堂 |
| |
作者单位: |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广西国土资源规划院, 广西 南宁 530022;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
| |
基金项目: | 本文得到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综合研究项目“小秦岭地区金矿床成矿规律总结研究(编号:20089939)”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实验室开放基金(编号:SKJ2011112)共同资助 |
| |
摘 要: | 河南省杨砦峪金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是小秦岭地区大型的石英脉型金矿床。据野外观察,成矿过程经历了4个阶段:Ⅰ黄铁矿-石英脉阶段;Ⅱ石英-黄铁矿阶段;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Ⅳ石英-碳酸盐阶段。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以及激光拉曼显微探针研究显示,该矿床为CO2-H2O-NaCl±CH4流体体系,并且发生不混溶。从第Ⅰ成矿阶段到Ⅳ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分别是307~407℃,270~320℃,225~272℃和166~226℃,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盐度w(NaCleq)平均值分别为7.3%,7.1%,9.0% 和6.4%。各阶段成矿压力为120~178 MPa,85~140 MPa,75~130 MPa和60~122 MPa,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流体不混溶作用是导致杨砦峪矿质沉淀的重要原因,其诱因可能与控矿断裂由压扭转为张扭所导致的构造减压有关。
|
关 键 词: | 地球化学 流体包裹体 流体不混溶 杨砦峪金矿 小秦岭金矿田 |
收稿时间: | 2013-01-04 |
修稿时间: | 2013-09-12 |
|
| 点击此处可从《矿床地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矿床地质》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