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纵四横”高铁网络可达性综合评估与对比 |
| |
作者姓名: | 姜博 初楠臣 修春亮 赵映慧 李晓庆 罗冲 |
| |
作者单位: | 1.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150030;2.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长春130024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153, 41471141, 41071109); 东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团队资助项目 |
| |
摘 要: | 传统测算可达性的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和对比分析。基于时间、经济与重心视角利用可达性模型并结合ArcGIS 空间分析手段探究高铁通车前后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动态变化;利用综合变异系数、层级分析法和改进的哈夫模型分析高铁可达性空间演变特征及规律,构建高铁可达性评价体系并结合熵权法定量评估各高铁可达综合实力。研究表明:京广、京沪可达综合实力最强,沪昆、杭福深次之,沪汉蓉、哈大、青太再次之,郑西、兰新可达实力最弱;全国高铁可达性强弱变化呈明显地带性规律,东、中部高铁可达性强于东北,东北强于西部,纵向高铁强于横向;经济潜力的增加率明显高于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减少率,可达性重心偏移驱使不同等时圈蔓延交叠;高铁以“核心—核心”逐步向“核心—网络”空间链接模式过渡,产生上海、北京、广州、深圳4 个高铁“国家服务中心”,天津、武汉、重庆等6 个“大区域服务中心”,形成“多中心”高铁服务格局以及日益庞大而复杂的高铁特质空间集群;高铁网络影响下的中国区域空间格局的渐变与重塑日趋复杂,“T”型轴带呈现出由空间极化向空间均衡转变,跨城流动性特征突显,加速空间对接与同城化进程。
|
关 键 词: | 可达性 空间格局 四纵四横 高铁网络 综合评估 中国 |
收稿时间: | 2015-08-04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