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植物微体化石分析揭示阿敦乔鲁遗址古人生存策略
引用本文:邵孔兰, 张健平, 丛德新, 贾伟明, 崔安宁, 吴乃琴. 植物微体化石分析揭示阿敦乔鲁遗址古人生存策略[J]. 第四纪研究, 2019, 39(1): 37-47. doi: 10.11928/j.issn.1001-7410.2019.01.04
作者姓名:邵孔兰  张健平  丛德新  贾伟明  崔安宁  吴乃琴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北京 100101;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北京 100710; 5. 悉尼大学考古系, 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 澳大利亚, 悉尼 2006; 6. 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29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批准号:XDB26000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472154和41430103);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批准号:2017096)共同资助.
摘    要:

新疆地区是史前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而地处新疆西天山地区的阿敦乔鲁青铜时代遗址,是古代人类活动、文化发展与演化过程的重要时空节点。但是目前对该遗址古人生存策略,尤其是对于当时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遗址的季节性使用的认识,存在不同观点。本研究通过对阿敦乔鲁遗址中房址内堆积物、羊粪化石以及遗址周边现代羊粪、自然地层进行植硅体、孢粉分析,发现了农作物植硅体以黍(Panicum miliaceum)和麦类作物的稃片为主,遗址使用后期出现少量的粟(Setaria italica),揭示了该遗址农作物组成以黍、大/小麦(Hordeum spp./Triticum spp.)为主,兼有粟的混合结构。在秋季(9月份)采集的现代羊粪中,孢粉种类(24个科/属)和浓度(平均65533粒/g)显著高于羊粪化石的孢粉种类(9个科/属)和浓度(平均27189粒/g),且现代羊粪以蒿属(Artemisia)植物(7~10月开花结籽)花粉为主(平均54.95%),羊粪化石中蒿属植物花粉仅有19.20%。
来自早熟禾亚科(Pooideae)种子稃片的植硅体,在现代羊粪中的含量(平均3.62%)显著低于在羊粪化石中的含量(平均13.84%),羊粪孢粉和植硅体分析结果,揭示了阿敦乔鲁遗址羊类放牧时间应该处于花期结束后,植物已结籽的秋-冬季节,为阿敦乔鲁遗址冬季牧场的性质提供了植物学证据。同时房址内火塘、活动面和储藏间的堆积中植硅体组合与羊粪化石植硅体组合接近,暗示了羊粪可能被大量收集储藏,作为主要的铺垫物和冬季燃料使用。研究结果对于深化青铜时代以来新疆西天山地区古人生存策略、食物结构等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 键 词:欧亚草原   农作物   植硅体   孢粉   粪化石   黍和粟
收稿时间:2018-10-20
修稿时间:2018-11-29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