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青莲岗遗址孢粉及硅藻记录的古环境变化历史
引用本文:尹建吉, 胡竹君, 吴小爽, 林留根, 甘恢元, 张驰, 萧家仪. 青莲岗遗址孢粉及硅藻记录的古环境变化历史[J]. 第四纪研究, 2019, 39(1): 183-196. doi: 10.11928/j.issn.1001-7410.2019.01.17
作者姓名:尹建吉  胡竹君  吴小爽  林留根  甘恢元  张驰  萧家仪
作者单位: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2.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23; 3.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18; 4. 淮安楚州博物馆, 江苏 淮安 22320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批准号:2015CB9538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472141和41772369);江苏省科技厅面上项目(批准号:BK20150065)共同资助.
摘    要:

废黄河南岸的青莲岗遗址是江淮东部重要的新石器遗址,了解其古环境背景变化对于认识该遗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青莲岗遗址考古地层的AMS 14C年代、孢粉和硅藻的综合分析,探讨了海水对该遗址的影响及水环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生土层堆积后期(5.9 cal.kaB.P.以前),孢粉中莎草科占绝对优势,伴生蒿和藜科,硅藻组合中半咸水属种为优势种,海水种破碎壳体较多,可能为水动力较强的滨海盐沼环境。新石器文化层堆积期(5.9~4.8 cal.ka B.P.),硅藻属种中半咸水种减少,淡水底栖附生种为主要优势种,海水种硅藻破碎壳体的个数快速下降,表明此时环境逐渐稳定,海水或半咸水的影响减弱,适宜新石器先民的生产和生活。
孢粉中水生、湿生草本和大型禾本科花粉增加,表明浅水水域面积增大,稻作农业开始出现。历史和近代时期(4.8 cal.ka B.P.以来),大型禾本科花粉急剧降低,表明稻作活动基本不存在。此时,硅藻中海水种和海水种破碎壳体有所增加,表明受到海水一定程度的影响,水动力再次加强,可能与海水倒灌或古黄河的泛滥有关。




关 键 词:青莲岗遗址   孢粉   硅藻   海面变化
收稿时间:2018-06-21
修稿时间:2018-10-12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