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禹城式”矽卡岩型富铁矿的形成机制
引用本文:张招崇,王怀洪,谢秋红,沈立军,朱裕振,吕云鹤,金博文.“禹城式”矽卡岩型富铁矿的形成机制[J].现代地质,2024(1):1-12.
作者姓名:张招崇  王怀洪  谢秋红  沈立军  朱裕振  吕云鹤  金博文
作者单位: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深时数字地球前沿科学中心;3. 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4.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2903700);
摘    要:山东省西北部齐河—禹城地区矽卡岩型富铁矿找矿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望成为继莱芜、金岭和济南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富铁矿基地。与传统的矽卡岩型铁矿产于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不同的是,齐河—禹城地区李屯铁矿的矿体产于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地层内,富铁矿体与围岩呈截然的接触关系,并且矿体附近的围岩发生了强烈的角岩化。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上覆的煤系极低的热导率使得含矿热液能够保持高温状态,发生长距离迁移而就位于远接触带的石炭系—二叠系中。李屯铁矿的形成可能是高温的岩浆流体与低温的大气降水混合,导致温度和盐度下降发生快速沉淀的结果。另外,近矿岩体普遍发生强烈的钠长石化,导致了闪长质岩石“铁的丢失”,为出溶高浓度富铁流体以及富铁矿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幔源“高分异”的闪长岩以及浅侵位时岩浆流体的出溶,也是邯邢式铁矿形成的先决条件。

关 键 词:矽卡岩  富铁矿  流体迁移  钠长石化  禹城式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