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麻粒岩成因:变质观
引用本文:Harl.,SL 刘永祥.麻粒岩成因:变质观[J].世界地质,1991,10(2):1-32.
作者姓名:Harl.  SL 刘永祥
摘    要:尽管许多当代评述都强调麻粒岩在其压力—温度(P—T)条件和轨迹方面的一致性,但实际上麻粒岩保存了指示它们的形成模式多样性的一系列重要的岩石学特征。对90多个麻粒岩地体或产状的测定,揭示出其中50%以上记录了超出许多作者提出的7.5±1Kb和800±50℃平均麻粒岩范围的P—T条件。特别是,不断识别出的温度很高(900~1000℃)的一些地体的数量还在增加,这两种P—T条件都是根据特殊的矿物组合和地温压力测定确定的。确定和解释P—T历史的岩石成因网格和地温压力测定法二者都是在反应结构范围内判断的,而反应结构既可证明很大的P—T条件范围确实是真实的,又可证明近等温减压(ITD)和近等压冷却(IBC)两种P—T轨迹都是主要的。正象在南印度和斯里兰卡见到的那样,由富CO_2流体进入而引起斜长角闪岩—麻粒岩的转化是一种例外情况,不代表大多数地体中有关的流体过程。然而,人们认为缺少流体条件是在接近它们记录的热高峰时间的大多数麻粒岩的特征。把ITD麻柱岩解释为地壳碰撞增厚过程中形成的。伴随的岩浆填加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额外热源。但没有把侵蚀作用单独看作是碰撞后的主要减薄过程。换言之,ITD轨迹是在中等或略低的速率扩张期间与构造剥露有关的、削减非常迅速的(1~2mm/年暴露)阶段产生的。IBC麻粒岩可能形成于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呈现逆时针P—T历史的麻粒岩被解释为形成于大量岩浆增生作用的下部地区,这些地区有或无附加地壳扩张。正常厚度地壳的扩张期间也可形成浅部(<0.5GPa)的IBC麻枉岩,但较深层位的IBC则要求更复杂的模式。在地壳深部出现的许多IBC麻粒岩可能形成于经受碰撞后非常迅速(5mm/a)扩张变薄的增厚地壳中。推测在许多麻粒岩中与其说ITD,还不如说IBC轨迹的保存主要是与增厚地壳的扩张减薄的速率和时间范围有关,而且也应当见到ITD到IBC之间的混杂轨迹。大多数IBC麻粒岩,也许还有许多ITD麻粒岩,都没有作为产生它们的构造幕的结果暴露在地表,但是,它们在这些事件之后,在中部或下部地壳中保留了很长一段时间(100~200Ma)。大多数麻粒岩地体最后剥露只有通过它们掺杂到与其形成无关的、后来的构造和岩浆事件中才能发生。

关 键 词:麻粒岩  成因  变质观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