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ka以来广州溺谷湾形成演变的数值模拟和地貌动力学分析 |
| |
作者姓名: | 韦惺 吴超羽 任杰 莫文渊 包芸 |
| |
作者单位: | ① 中山大学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广州 510275;② 中山大学工学院力学系, 广州510275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40331007, 40406016和4067605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 2002CB412407)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06023122)资助 |
| |
摘 要: | 广州溺谷湾具有独特的地貌动力体系, 6 ka以来长期保持其活跃的水系. 为了探讨溺谷湾的地貌动力演变机制, 应用长周期数值模型对区域的水系和地貌演变进行了模拟和钻孔验证以及地貌动力分析. PRD-LTMM是一个本课题组自行研发的建立在流体运动方程和沉积物输运方程的基础上, 应用约简技术对模型输入和计算进行处理高分辨率(10 a)的千年尺度的长周期动力形态模型. 以193个可以明确辨识出最大海侵面的钻孔资料为基础, 重建了距今6 ka海进盛期的古珠江河口湾的水下地形, 并作为PRD-LTMM模型模拟的初始边界. 同时以广州溺谷湾中“门”这一独特的地貌动力单元作为切入点讨论广州溺谷湾的地貌动力的耦合演进过程. 模型计算结果应用27个测年钻孔资料进行验证, 其平均绝对误差为22.4%. 通过比较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河网机构和口门相当符合, 表明PRD-LTMM的长周期模拟珠江河网、广州溺谷湾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行而且比较可信. 根据长周期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地貌动力学分析表明: 广州溺谷湾的形态和“门”地貌单元是造成其活跃水动力的主导因素, 尤其是“门”地形所造成的双向射流系统的存在对广州溺谷湾的水系演变格局起了控制性的作用; 根据广州溺谷湾水动力结构、淤积过程和地貌形态的变化, 可将其演变划分为石门期、陈村期、黄埔期和珠江潮汐通道期.
|
关 键 词: | 广州溺谷湾 动力形态模型 长周期 演变 |
收稿时间: | 2008-03-05 |
修稿时间: | 2008-09-22 |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D辑》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D辑》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