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青藏高原冈底斯带南部的紫苏花岗岩:安第斯型造山作用的证据
引用本文:张泽明,王金丽,董昕,赵国春,于飞,王伟,刘峰,耿官升. 青藏高原冈底斯带南部的紫苏花岗岩:安第斯型造山作用的证据[J]. 岩石学报, 2009, 25(7): 1707-1720
作者姓名:张泽明  王金丽  董昕  赵国春  于飞  王伟  刘峰  耿官升
作者单位: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3.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薄扶林道,香港
4.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121201091801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2049)
摘    要:
青藏高原南部白垩纪形成的冈底斯岩基是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向北部的欧亚大陆之下俯冲形成的安第斯型会聚板块边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研究证明,冈底斯岩基主要由钙碱性和埃达克质的花岗闪长岩组成,但本文报道了在冈底斯带东南缘产出的紫苏花岗岩。这种岩石主要由中长石、微斜长石、顽火辉石、透辉石、石英、富钛的黑云母和角闪石组成。在化学成分上,其铁镁指数FeO/(FeO+MgO)=0.47~0.50,钙碱指数MALI为-3.97~+0.11, 铝饱和指数ASI为0.83~0.92,是典型的镁质、钙碱性、准铝质紫苏花岗岩。计算出的结晶温度为850~950℃,压力>0.4GPa,形成深度为13~15km。紫苏花岗岩中的锆石为岩浆结晶成因,两个样品的U-Pb定年分别给出了87Ma的相同加权平均年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冈底斯带南缘晚白垩纪的紫苏花岗岩形成在典型的大陆岩浆弧环境。紫苏花岗岩和伴生高温麻粒岩的存在为冈底斯带在晚中生代经历的安第斯型造山作用提供了更加确凿的证据。

关 键 词:冈底斯岩基;紫苏花岗岩;岩石学;锆石U-Pb定年;安第斯型造山作用;青藏高原
收稿时间:2008-12-13
修稿时间:2009-05-10

Petrology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charnockite from the southern Gangdese belt, Tibet: Evidence for the Andean-type orogen
ZHANG ZeMing,WANG JinLi,DONG Xin,ZHAO GuoChun,YU Fei,WANG Wei,LIU Feng and GENG GuanSheng. Petrology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charnockite from the southern Gangdese belt, Tibet: Evidence for the Andean-type orogen[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009, 25(7): 1707-1720
Authors:ZHANG ZeMing  WANG JinLi  DONG Xin  ZHAO GuoChun  YU Fei  WANG Wei  LIU Feng  GENG GuanSheng
Abstract:
Keywords:Gangdese batholith   Charnockite   Petrology   Zircon U-Pb dating   Andean-type orogen   Tibet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