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多光谱和LiDAR的红树林精细识别与生物量估算 |
| |
作者姓名: | 吴培强 任广波 张程飞 王浩 刘善伟 马毅 |
| |
作者单位: | 1.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61;2.山东科技大学 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 青岛 266590;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 青岛 266580 |
| |
基金项目: | 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业务支持服务体系(编号: 121168000000190033) |
| |
摘 要: | ![](https://cache.aipub.cn/images/www.jors.cn/html/jrs/202206009/alternativeImage/9fbc6b3d-15e1-412b-b6dc-6f1c655bd606-f001.jpg)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受到海水周期性浸淹的木本植物群落,被公认为是海陆边缘重要的蓝色碳汇,但由于其地处海岸带区域,受人类开发利用活动的影响严重。本文选择广西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为研究区,以无人机多光谱和激光雷达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对红树林优势种类进行分类;提出了单木分层分区距离判别聚类分割方法,准确提取了红树林的单木结构信息;估算了研究区红树林地上生物量。![](https://cache.aipub.cn/images/www.jors.cn/html/jrs/202206009/alternativeImage/9fbc6b3d-15e1-412b-b6dc-6f1c655bd606-f002.jpg) 得出以下结论:(1)综合利用无人机多光谱和激光雷达数据,对研究区红树林种间类型识别总体精度可达90.69%;(2)基于分层分区距离判别聚类方法能够较好的提取红树林单木结构特征,树高的提取精度优于冠幅;(3)构建了红树林高度、冠幅与地上生物量回归模型,其中桐花树生物量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最高,达0.83;(4)研究区内红树林地上生物量主要分布范围为1.24—3.6 kg/m2,其中无瓣海桑最高,老鼠簕最低。
![](https://cache.aipub.cn/images/www.jors.cn/html/jrs/202206009/alternativeImage/9fbc6b3d-15e1-412b-b6dc-6f1c655bd606-f003.jpg)
|
关 键 词: | 遥感 红树林 无人机 多光谱 激光雷达 树种分类 地上生物量 |
收稿时间: | 2021-07-14 |
|
| 点击此处可从《遥感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遥感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