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黄土的粒度与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粉尘物源的指示 |
| |
作者姓名: | 杜慧荣 谢远云 康春国 迟云平 王嘉新 孙磊 |
| |
作者单位: | 1. 哈尔滨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2. 哈尔滨师范大学 寒区地理环境监测与空间信息服务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3. 哈尔滨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1013,41471070,41601200) |
| |
摘 要: | 哈尔滨黄土位于欧亚黄土带的最东端,对它的风尘物源研究是深层次理解风尘堆积与区域构造-地貌-气候变化耦合关系的关键。然而,对哈尔滨黄土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尚未开展,对其性质还存在认识上的不统一。为此,我们研究了哈尔滨天恒山剖面L1黄土层的粒度和地球化学组成,并对其化学风化和物源等展开讨论。为了示踪哈尔滨黄土的物源,我们还对东北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和松嫩沙地)进行了表土采样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黄土不含细砂组分(125~250 μm),含有极细砂组分(63~125 μm,4.8%~10.5%),粉砂(4~63 μm)和黏土组分(<4 μm)占绝对优势,分别占73%~82%和12%~18%;粒度模式为三峰态分布(众数分别为36~40、8~10 μm和0.8 μm),与黄土高原典型黄土的粒度分布模式一致,但明显粗于黄土高原中部黄土。哈尔滨黄土经历了初级的化学风化过程,具有较低的成熟度和再循环历史。单靠地球化学方法不能很好地确定哈尔滨黄土的物源,但整合的方法(包括粒度、元素和同位素组成、MDS和PCA统计方法以及自然地理要素等)很好确定了哈尔滨黄土有一个混合源,松嫩沙地松花江水系沉积物为哈尔滨黄土提供了主要的粉尘贡献,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为哈尔滨黄土提供了部分细颗粒粉尘。
|
关 键 词: | 物源 哈尔滨黄土 地球化学 粒度 松嫩沙地 |
收稿时间: | 2019-02-15 |
修稿时间: | 2019-04-15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沙漠》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沙漠》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