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河西走廊黑戈壁生态系统中可培养细菌分布特征及抗辐射活性
作者姓名:张振清  张昺林  张威  刘光琇  陈拓  刘阳  陈警伟  田茂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2.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甘肃省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3.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4.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5.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6.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70479);中国科学院对外合作重点项目(131B62KYSB20160014);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摘    要:黑戈壁区域具有干旱、强辐射等极端环境条件,鲜有人类踪迹,相关生物学研究报道较少,其中微生物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首次针对黑戈壁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分布特征开展研究,对河西走廊黑戈壁生态系统中不同生境土壤样品进行可培养细菌分离。结果表明:河西走廊黑戈壁生态系统中每克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CFU)为2.3×104~1.49×106,不同生境土壤的可培养细菌具有明显差异,可培养细菌主要富集于石下生境,黑戈壁中砾石下为微生物提供了相对较适宜的生境;土壤总碳是影响黑戈壁土壤细菌数量的主要因素。结合16 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共鉴定可培养细菌118株菌株,菌株主要归类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异常球菌-栖热门(Deinococcus-Thermus)4个类群,其中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是优势门;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是优势属,10株细菌菌株为潜在新种。从分离菌株中筛选出了多株抗辐射活性较高的菌株,其中7株活性显著高于阳性对照耐辐射奇球菌(Deinocccus radiodurans),为进一步筛选研究细菌抗辐射机制及抗辐射活性物质提供菌株资源。

关 键 词:黑戈壁  微生物  可培养细菌  抗辐射  
收稿时间:2019-11-23
修稿时间:2020-01-17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沙漠》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沙漠》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