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黄骅坳陷孔西斜坡区奥陶系原生油气藏成藏过程及模式
引用本文:韩学雨,李玉海,楼 达,王文庆,王铸坤,孙沛沛,郑 直,远光辉.黄骅坳陷孔西斜坡区奥陶系原生油气藏成藏过程及模式[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23,53(2):356-372.
作者姓名:韩学雨  李玉海  楼 达  王文庆  王铸坤  孙沛沛  郑 直  远光辉
作者单位: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2.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大港分院,天津 300280 3.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 30045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06-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21002)~~;
摘    要:黄骅坳陷孔西斜坡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多次生排烃,奥陶系储层发生两期油气充注。该斜坡区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针对该地区成藏过程与成藏模式认识不清的问题,通过三维地震解释、测录井资料分析、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测温、气相色谱分析等方法,结合埋藏史-生烃史模拟,以孔西斜坡区构造演化过程为基础,开展了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储层特征、成藏过程及模式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储集空间分为孔隙型和裂缝型两类,其中多期次半充填裂缝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加里东运动导致华北地区大规模抬升,奥陶系长期差异性剥蚀形成岩溶储层,早、中三叠世三叠世孔西斜坡区广覆式生烃,油气向下进入奥陶系的岩溶储层,古油藏形成;早中侏罗世晚期孔西斜坡区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西高东低的逆冲带,古油气藏向构造高部位调整,原油被水洗、氧化等破坏;古近纪早期孔西地区普遍接受沉积,至始新世地势发生反转,逆冲带深埋,深洼区煤系烃源岩二次生烃,油气通过逆断层及裂缝进入奥陶系储层;逆冲带奥陶系油气藏顶部和侧部地层以泥岩为主,具有良好的封堵条件,使油气聚集成藏,盖层及侧向封堵层不利的斜坡区高部位和凸起区,油气难以保存...

关 键 词:黄骅坳陷  奥陶系  碳酸盐岩  储集空间  成藏过程  成藏模式
收稿时间:2022-03-23
点击此处可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