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生长与衰亡对太湖沉积物-上覆水系统CO2和CH4排放通量的影响及其来源途径 |
| |
作者姓名: | 吴铭杰 许海 詹旭 邱雨 孙宏伟 秦伯强 朱广伟 张运林 |
| |
作者单位: | 江南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无锡 21412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流域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南京 211135 |
| |
基金项目: | 江苏省科技厅项目(BK2022004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71126);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自主部署科研项目(NIGLAS2022GS03)联合资助 |
| |
摘 要: |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全球湖泊富营养化日趋加重,湖泊中蓝藻水华频繁发生。湖泊作为全球碳循环的热点区域,一方面通过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另一方面又通过有机物的降解向大气中排放CO2和甲烷(CH4)。目前关于蓝藻水华对湖泊沉积物-上覆水系统中碳的源汇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藻类死亡降解对含碳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但对藻类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效应的研究较少,因此蓝藻水华引起的湖泊碳的源汇效应尚不明确。本研究于2023年夏季采集太湖竺山湾的表层沉积物构建沉积物-上覆水系统,添加不同生物量的蓝藻,进行室内恒温水浴培养模拟实验,定期封闭培养柱,采集顶空气体样品,测定气体中CO2和CH4浓度及碳同位素丰度,研究蓝藻生长和衰亡对CO2和CH4产生途径及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藻生长与衰亡阶段分别呈CO2吸收和排放状态,CO2排放通量随初始蓝藻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蓝藻生长阶段CO2排放通量呈负值,藻类固定CO2;蓝藻衰亡阶段CO2排放通量随着蓝藻的死亡分解逐渐增加,在第25天达到稳定。蓝藻生长阶段的CH4排放通量为(0.022±0.011)~(3.159±0.51) μmol/(m2·h),在第7天达到峰值:蓝藻衰亡阶段的CH4排放通量显著升高,达到(0.219±0.017)~(9.783±0.215) μmol/(m2·h),并在第20天达到峰值。将CH4换算为CO2当量(CO2-eq),各处理组总的CO2-eq排放通量在蓝藻生长阶段表现为“碳汇”(-451.82~-113.28 mmol/(m2·h)),而在蓝藻衰亡阶段表现为“碳源”(35.46~196.86 mmol/(m2·h))。整个实验周期净CO2-eq排放通量为-746.71 mmol/(m2·h),表现出强烈的碳汇效应。13C-CO2和13C-CH4稳定同位素结果显示,表观分馏因子αC值均小于1.06,表明蓝藻生长和衰亡阶段CH4产生途径以乙酸发酵为主。随着初始蓝藻添加量的增加,αC逐渐减小,表明蓝藻提高了乙酸发酵途径在CH4代谢中的占比。研究结果对于揭示蓝藻水华对富营养化湖泊碳循环与源汇效应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关 键 词: | 甲烷 排放通量 碳同位素 蓝藻水华 太湖 竺山湾 |
收稿时间: | 2024-03-14 |
|
| 点击此处可从《湖泊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湖泊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