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华北中元古代浅海碳酸盐沉淀方式变化:海水氧化还原条件波动的响应?*
作者姓名:吴孟亭  方浩  孙龙飞  史晓颖  汤冬杰
作者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3;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930320,41972028)、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重点研究项目(编号:IGGCAS-201905)、中国“111”计划(编号:B2001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编号:2652019093)共同支持
摘    要:海相碳酸盐的沉淀方式被认为与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密切相关,即太古宙至古元古代缺氧的铁化海水中碳酸盐沉淀抑制剂Fe2+和Mn2+强力抑制灰泥在水柱中成核,但允许文石直接在海底生长,从而导致大量文石以海底沉淀方式产出,而新元古代适度的氧化海水则有利于灰泥以水柱沉淀方式形成。然而,碳酸盐沉淀方式的长期变化还可能受控于其他因素,其与海水氧化还原条件之间的关系还需要通过大量具体实例来验证。针对上述科学问题,笔者选择碳酸盐沉淀方式尚处于过渡时期的华北中元古界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开展碳酸盐沉淀方式及与之对应的氧化还原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华北高于庄组三段(约1.56 Ga)、雾迷山组四段下部(约1.48 Ga)和铁岭组二段(约1.44 Ga)发育大量灰泥水柱沉淀,其Ⅰ/(Ca+Mg)值较高(普遍大于0.5 μmol/mol)、Ce负异常(低至0.8),指示适度氧化的条件;而高于庄组四段下部(约1.55 Ga)和雾迷山组二段中部(约1.50 Ga)则发育大量纤维状文石海底沉淀,其Ⅰ/(Ca+Mg)值约为0,指示次氧化至缺氧的环境。因此,本研究首次用大量实例证实了前寒武纪海水氧化还原条件对碳酸盐沉淀方式的重要调控作用,并且后者可作为海水氧化还原条件分析的重要指标,适用于高效开展长序列、多剖面的低氧背景下前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的氧化还原条件分析。

关 键 词:碳酸盐海底沉淀  灰泥水柱沉淀  碳酸盐沉淀抑制剂  二氧化碳浓缩机制  稀土Ce异常    /(Ca+Mg)值  
收稿时间:2021-01-10
点击此处可从《古地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古地理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