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阿哈湖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铁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指示意义 |
| |
作者姓名: | 宋柳霆 刘丛强 王中良 朱祥坤 唐索寒 李津 梁莉莉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 2.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 |
| |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西部之光"联合学者项目 |
| |
摘 要: | 使用AGMP-1氯化物型阴离子交换树脂(100--200目)对夏季贵州阿哈湖流域水体悬浮颗粒物等样品进行了化学分离,并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上进行了铁同位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阿哈湖湖水分层期间湖水悬浮颗粒物及各端员环境样品的铁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湖水悬浮颗粒物的δ56Fe为负值,分布范围为-1.36‰~-0.10‰之间;各支流河水悬浮颗粒物的铁同位素组成在-0.88‰~-0.16‰之间;大气颗粒物的平均铁同位素组成为 0.06‰±0.02‰;而未经化学清洗的浮游藻类的铁同位素组成为 0.08‰.对比研究表明,湖水悬浮颗粒物的铁同位素组成不仅受各输入端员的影响,湖泊内部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也对颗粒物的铁同位素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陆源输入的颗粒有机结合态铁使得湖泊表层悬浮颗粒物的铁同位素组成偏低,而大气沉降颗粒物和湖泊表层的浮游藻类整体上对铁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并不显著."ferrous wheel"铁循环对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水层中铁同位素的重分配起到了主要的控制和影响作用.δ56Fe值与Fe/A1呈现良好的负相关关系,也显示出活性铁的循环迁移是造成氧化还原界面附近水层中悬浮颗粒物的铁同位素组成变化的重要原因,表明铁同位素与Fe/A1可能可以作为表征水体生物地球化学环境的良好指标.
|
关 键 词: | 铁同位素 湖泊 悬浮颗粒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矿物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矿物学杂志》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