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中国西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与气候格局演化
引用本文:戴霜, 张明震, 彭栋祥, 王华伟, 吴茂先, 陈瑞灵. 中国西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与气候格局演化[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3, 33(4): 153-168. doi: 10.3724/SP.J.1140.2013.04153
作者姓名:戴霜  张明震  彭栋祥  王华伟  吴茂先  陈瑞灵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127,41021091);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B06026)
摘    要:研究我国西北干旱区形成演化过程对认识我国现今构造-环境格局形成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我国西北地区中-新生代重要的构造和环境事件的梳理,显示我国西北地区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早燕山、晚燕山和喜马拉雅个构造旋回,气候在三叠纪-始新世以干热为主,渐新世以来冷干。古亚洲洋闭合及羌塘、拉萨、印度板块渐次与亚洲南部碰撞使西北地区越来越远离海洋水汽。西北地区气候演化经历了三叠纪-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始新世和渐新世-第四纪3个阶段,并存在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温湿、晚侏罗世-白垩纪干热及渐新世-第四纪冷干3个气候转型阶段,分别由5次湿热、5次干热和5次冷干气候波动事件组成。同时,发现在晚三叠世-侏罗纪以古天山-古祁连山为界,构造与气候格局存在南北差异,构造活动南弱北强、气候北干南湿。而在白垩纪,西北地区构造活动西强东弱,气候南干北湿。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形成既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也是区域构造活动叠加的结果,构造活动先于全球变化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渐新世以来两极冰盖出现、青藏高原整体快速隆升和副特提斯海退出塔里木是现今西北干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 键 词:演化   构造格局   气候格局   西北干旱区   中-新生代
收稿时间:2013-06-05
修稿时间:2013-07-25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正在获取相似文献,请稍候...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