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 本评论总结了作为地震前兆的地下水、石油或气体流量或压力异常的各种报告。在距震中数百公里的地方,曾观测到压力,流量的增加或降低,前兆持续时间从不到一天至一年以上。虽然在许多已发表的水文异常报告中没有记载排除非构造影响后的信息,一些最新研究明确地评价了大气压力,降雨量和地下水及石油的开发可能带来的影响。在中国1976年唐山地震和日本1978年伊豆大岛地震之前出现的一些异常,在本文中专门作了详细介绍,有必要作进一步检验。地下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位变化是定量表征地壳应变变化最有说服力的一种水文前兆。因承压水位 对固体潮汐的响应可测定了承压水位与地壳应变间的比例系数。该系数将控制着流体压力对任何地壳应力场的响应,流体流动的储集层是否完全处于这个地壳应力场中无关紧要。地下水位的变化对一些独立构造事件的反映,例如地震和非地震的断层蠕动,证明根据固体潮做出的校正值,可用于构造成因的地壳应变。地震产生的几种模式,可预测未来破裂平面上某一部分的加速稳定滑动。假若前兆滑动力矩低于或等于临震的力矩,那么震时体积应变就是前兆体积应变的上限。虽然地壳应变从多数承压水位异常报告中作出的只能是一种粗略的估算,但许多异常都出现在距震中150公里范围内的事实似乎与上述应变界限一致。与此相反,水位异常出现的震中距范围要比上述界限大几个数量级。显然,尽管水位监测能够提供地震产生过程的信息,但是要深入发展则取决于对数据的进一步积累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