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吉林古陆边缘新太古-古元古代过渡时期变质杂岩构造演化史
引用本文:孙忠实,邓军,王建平,姜延国,王庆飞,韦延光,杨晓东.吉林古陆边缘新太古-古元古代过渡时期变质杂岩构造演化史[J].中国科学D辑,2003,33(8):723-733.
作者姓名:孙忠实  邓军  王建平  姜延国  王庆飞  韦延光  杨晓东
作者单位: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3. 山东威海黄金研究所,威海,2642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272051,40172036),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编号:0103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1999043206),国土资源部重点科技项目(编号:9501107)共同资助
摘    要: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过渡时期变质杂岩构造演变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过程是地球科学核心问题之一. 针对吉林古陆边缘变质杂岩成因归属方面的争议, 以吉林板石沟地区为例, 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过渡时限内(2600~2000 Ma), 从早到晚、从古陆中心到边缘, 初步查明古板块动力体制发生一系列变化, 即古板块板底垫托、水平推移、俯冲、板内伸展和拆离构造; 对应控制地壳运动方式共有5种: 古陆垂直运动、古陆水平运动、古陆拉张与接触带剪切、古陆边缘隆-滑运动、层间滑动; 最终产物分别形成5种构造岩: 构造片麻岩、片麻杂岩、片麻杂岩-糜棱岩、糜棱岩、片糜岩, 构成变质杂岩主体; 古应力分别为: <20, 20.40, 21.72, 28.80, 30.8~69.8 MPa; 变形变质温度由角闪岩相-低绿片岩相, 总体变形特征构成一套完整的地壳运动、动力系统. 该系统标志着反变质杂岩的形成和地壳演化在垂直→挤压→拉张过程中进行, 并反映出由深至浅、由韧性到脆性的连续转换. 多种动力体制间的转换不仅形成各种构造岩, 而且也使造岩矿物和成矿元素得以沟通、交换或富集. 这些方面成果有助于该区构造事件的筛分和大陆动力学演化等深入性的研究.

关 键 词:新太古代-古元古代  变质杂岩  构造演化  吉林
收稿时间:2002-08-21
修稿时间:2002年8月21日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D辑》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D辑》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