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从祠堂视角看明至民国初期佛山宗族文化景观的流变和社会文化空间分异
引用本文:李凡,朱竑,黄维.从祠堂视角看明至民国初期佛山宗族文化景观的流变和社会文化空间分异[J].地理科学,2009,29(6):929-937.
作者姓名:李凡  朱竑  黄维
作者单位: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旅游系, 广东 佛山 528000;2.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3.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5B31001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67、40601033);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05ZD790008);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7-0889)
摘    要:明以来佛山逐渐形成八图土著宗族文化景观和侨寓宗族文化景观并存的格局,对佛山城市空间发展产生影响。通过从古地图和文献中提取历史时期基本空间数据和祠堂等文化景观地理信息,建立佛山历史GIS数据库。以此为基础,通过景观复原、地图再现、空间分析和景观分析等方法,以祠堂景观为视角,解读明至民国初期佛山宗族文化景观时空演变及其所意涵的社会文化空间意义。结果表明:①宋元时期祠堂主要集中在佛山南部大塘涌沿岸,反映出宋代涌入佛山的移民早期多定居在南部;②明代佛山镇祠堂数量急增,表现出聚落空间由南部向中部扩展的趋势,祠堂景观基本形成了以南部的锦澜、东头、栅下铺和中部的祖庙、黄伞铺为中心的空间格局;③清以后祠堂景观总体空间格局没有大变化,但八图土著宗族内部产生的裂变促使土著祠堂景观发生空间扩散。土著祠堂与侨寓祠堂景观空间上既互补又相互混杂,说明随着侨寓的大量进入,土著传统血缘空间被打破,地缘、业缘等因素增强,这正适应了佛山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

关 键 词:宗族文化景观  祠堂  佛山  历史GIS  社会文化空间  
收稿时间:2009-03-18
修稿时间:2009-08-19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