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创新——活化构造理论创立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敬贺陈国达院士九十华诞
引用本文:林舸.创新——活化构造理论创立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敬贺陈国达院士九十华诞[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1,25(3):225-227.
作者姓名:林舸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
摘    要:活化构造理论(地洼学说)冲破了百年来由欧美学者创建的地槽-地台学说的传统观点,提出并阐明了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一种新型活动区,即活化区,又名地洼区;总结并论证了地壳演化是活动区与稳定区相互转换,交替更迭,由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螺旋式的上升发展,这就是地壳演化动"定”转化递进律.为研究地壳演化运动规律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活化构造理论的创建是陈国达坚持自主创新的结晶.他尊重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客观、科学地继承了前人的科学成果,又不为已有的发现所约束.知识创新始于问题,孕于积累,厚积而薄发.创新的过程往往是锲而不舍的长期奋斗,而创新结果正是长期积累的能量的瞬间释放.陈国达院士在50年代创建的活化构造理论(地洼学说),正如陈国达院士曾经说过的那样:主要受惠于无数前人的劳动成果,以及科学研究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的要诀,是中国地质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国大陆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科研成果的集成.从研究中国大陆大地构造演化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理论,并对全球大地构造科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这是中国地质科学家在地球科学领域做出的独特贡献,是一种真正具有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的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活化构造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国际地学界的关注,受到了中国科学界的重视.中国科学院于1961年在湖南长沙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研究室;1978年科学大会后,定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

关 键 词:活化构造理论  地洼学说  地洼构造  成矿学  地壳演化  陈国达院士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