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 周瑜, 张发强, 李林, 苏玉平, 杨涛涛, 程明, 廖飞燕, 闫建钊, 吴嘉鹏. 2024. 南康台地生物礁发育规律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地质科学, 59(6): 1675-1693. doi: 10.12017/dzkx.2024.115 |
摘 要: | ![](https://cache.aipub.cn/images/data.geophy.cn/dzdqs-data/geology/2024/6/PIC/dzkx-59-6-1675-1.jpg)
南康台地位于中国南海南部,是曾母盆地东部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台地上发育200多个不同规模的生物礁,是世界级的重要油气储层。提高该区生物礁形成主控因素的认识对识别和预测规模储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区域二维地震、局部三维地震解释,以及钻井资料分析,深入剖析南康台地构造特征、地貌特征、海平面变化和物源供给条件等因素;利用针对生物礁建造的地球物理判识方法,识别了多种生物礁建造类型,划分4期主要层序演化阶段。研究结果认为:南康台地位于廷贾断裂和卢帕断裂之间的古老微地块上,为形成较为稳定的造礁基座提供了有利的地质基础。![](https://cache.aipub.cn/images/data.geophy.cn/dzdqs-data/geology/2024/6/PIC/dzkx-59-6-1675-2.jpg) 中新世时期,南沙构造运动使得曾母盆地西部的康西海槽开始加宽和沉降,导致从北部越南和西部马来西亚半岛的沉积物源输入受到阻断,而南部物源向南康台地输入沉积物量极少,为造礁生物大量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清水环境。相对海平面在中新世整体处于上升阶段,但其间经历了4次相对的升降变化,海岸线向南推进导致浅海环境逐步南移,最终为南康碳酸盐台地(生物礁)提供了足够的容纳空间,促进了大量点礁、块状礁、台地边缘礁和塔礁等4种类型的生物礁发育。在早中新世时期,生物礁建造初始发育,以点礁为主,到中中新世早期开始大规模发育,中中新世中期进入初始繁盛阶段,到中中新世晚期为最大繁盛阶段,从西南—东北方向呈块状分布,晚中新世开始衰退至消亡。南康台地生物礁发育规律主要受到构造格局、海平面变化和外部物源的控制,生物礁的发育演化模式决定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https://cache.aipub.cn/images/data.geophy.cn/dzdqs-data/geology/2024/6/PIC/dzkx-59-6-1675-3.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