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2020年冬季大亚湾西南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
作者姓名:张婉茹  刘庆霞  黄洪辉  覃晓青  李佳俊  陈建华
作者单位: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广东 广州 511485;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广东 广州 51148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0;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407501);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402);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20B121206000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2020TD1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21SD03);农业农村部财政专项项目(NFZX2021)
摘    要:为了解大亚湾西南海域食物网的营养结构特征, 本研究于2020年1月份使用底拖网采集了该海域的渔业生物, 并分析了35种主要渔业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根据δ13C和δ15N值, 计算出该海域食物网6种营养结构的生态指标和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 并绘制了连续营养谱。本次调查渔业生物主要为鱼类和虾蟹类, 鱼类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17.63‰ ~ -14.85‰和12.92‰~15.46‰, 平均值分别为-16.47‰和13.80‰; 虾蟹类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17.67‰ ~ -15.51‰和11.05‰~12.62‰, 平均值分别为-16.30‰和11.85‰。根据δ15N值, 用相加模型(trophic position by the additive model, TPA)和缩比模型(trophic position by the scaled model, TPS)分别计算了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 结果显示两个模型计算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1), 呈现鱼类平均营养级>虾蟹类的趋势。本研究发现大亚湾西南海域食物网初始食物来源较为单一, 存在食物链营养层级较少和长度不足, 食物网营养级多样性较低和营养结构冗余程度高的现象。与30多年前相比, 大亚湾近年高营养级生物量减少, 食物网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化, 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本研究结果不仅为了解大亚湾食物网结构组成提供了基础资料, 也为保护大亚湾渔业资源, 维持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提供参考依据。

关 键 词:大亚湾  渔业生物  碳氮稳定同位素  营养结构
收稿时间:2021-08-25
修稿时间:2021-12-02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热带海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热带海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正在获取相似文献,请稍候...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