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太行山南段铜矿成矿时代厘定及成矿意义
引用本文:李随民,刘红玉,陈凤河,栾文楼,宋泽峰,崔邢涛,王银喜.太行山南段铜矿成矿时代厘定及成矿意义[J].地质学报,2017,91(12):2757-2770.
作者姓名:李随民  刘红玉  陈凤河  栾文楼  宋泽峰  崔邢涛  王银喜
作者单位:1) 河北地质大学,石家庄,050031,2) 河北省地矿局探矿技术研究院,河北燕郊,065201,2) 河北省地矿局探矿技术研究院,河北燕郊,065201,1) 河北地质大学,石家庄,050031,1) 河北地质大学,石家庄,050031,1) 河北地质大学,石家庄,050031,3) 南京大学,南京, 210093
基金项目: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基金项目(2012055548)和(2013045655)联合资助
摘    要:太行山南段井陉-内丘一带是河北省重要的铜矿远景区,区内成矿条件优越。已有研究资料多将该区铜矿类型、成矿条件等与山西中条山铜矿富集区进行类比。由于缺少对铜的成矿时代的精确限定,致使无法对区内铜矿床的形成过程及成因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制约着区域铜矿成因类型对比及找矿勘查工作部署。本文以区内桃园铜矿床及酸枣坪、虎寨口、鹿峪和方垴等四个铜矿化点为研究对象,采用Rb-Sr法测试分析了上述铜矿床及矿化点的矿石硫化物。测试结果显示,桃园铜矿不同硫化物对Rb-Sr等时线年龄在1829.6~1840Ma之间,酸枣坪铜矿点的形成时代为1830.7±5.2Ma,虎寨口铜矿点的形成时代为1844.3±5.9Ma。上述三个铜矿床(点)矿石硫化物Rb-Sr等时线年龄测试结果表明,在古元古代晚期区内有一次较为强烈的铜矿成矿作用,成矿时限在1830~1844Ma之间。而方垴和鹿峪两个铜矿化点矿石硫化物测年结果与上述三个铜矿床(点)形成时间有较大差异,Rb-Sr等时线测年结果分别为1402±23Ma和1376±37Ma,说明在中元古代长城纪末期区内仍有一次铜矿化作用发生。结合华北地台构造演化过程,太行山南段古元古代晚期第一次铜矿化与山西中条山胡-篦型铜矿形成时代接近,铜矿床的形成与吕梁运动关系密切。由于太行山南段铜矿(点)分布区地处陆内构造环境的晋豫裂陷带,而山西中条山铜矿富集区处于秦岭-大别活动带的北缘的"秦岭古洋"壳向华北地台俯冲环境,构造环境差异可能导致两区在铜矿形成潜力及规模上存在一定差异。与区内第一次铜矿化作用相比,发生在中元古代长城纪末期的第二期铜矿化在成矿规模及强度上均较弱,其成矿动力学机制有待进一步分析确定。

关 键 词:铜矿  成矿时代  构造环境  成因类型  太行山南段
收稿时间:2016/8/22 0:00:00
修稿时间:2017/1/4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