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探讨
引用本文:李博 王兴志 谢圣阳 冯明友 杨雪飞 霍飞 王雅萍.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探讨[J]. 地质科学, 2020, 55(1): 183-199. doi: 10.12017/dzkx.2020.013
作者姓名:李博  王兴志  谢圣阳  冯明友  杨雪飞  霍飞  王雅萍
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 成都 61050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6ZX05007004-001,2017ZX05001001-002);;西南石油大学科研启动项目(编号:2017QHZ005);
摘    要:白云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对白云岩化理论与白云岩储集层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及岩心观察并采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该段白云岩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主要表现为块状晶粒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及斑状白云岩3种类型;碳同位素为正低值,氧同位素为负值,反映出其成岩过程中伴有早期淡水参与。结合工区构造沉积背景,对比以往经典白云岩化模式,发现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化成因模式具有一定自身特点。通过对Folk “镁笼效应”理论进行延伸,认为栖霞组白云岩化模式在纵向上分为淡水渗流带、混合渗流带、混合潜流带及海水潜流带4个区带,其中混合渗流带和混合潜流带是白云岩发育的主要位置。在混合渗流带中,淡水与海水交替进入,未完全成岩的海洋沉积物质在成岩过程中受到淡水冲洗导致大量镁离子随淡水流入下部地层,而后又有海水携带镁离子进行补给,这为白云石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混合潜流带内不断进入的混合流体携大量镁离子使得该带具有较高Mg/Ca值;而地幔上涌造成的地温升高克服了白云石形成的动力学屏障,有效促进了白云岩的形成。

关 键 词:四川盆地   栖霞组   白云岩   云质“豹斑”灰岩   白云岩形成模式
收稿时间:2019-10-06
修稿时间:2019-11-23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