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基于GPS速度场的四川地区1999~2018年应变场特征演化分析
引用本文:白卓立 张学刚 薛二峰 张希 李瑞莎 秦珊兰. 基于GPS速度场的四川地区1999~2018年应变场特征演化分析[J]. 地质科学, 2020, 55(4): 1315-1326. doi: 10.12017/dzkx.2020.079
作者姓名:白卓立  张学刚  薛二峰  张希  李瑞莎  秦珊兰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西安 710065 青海省测绘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西宁 810001 青海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西宁 810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904007)资助;
摘    要:基于1999~2018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解算并分析了四川“Y”形构造区各周期网格速度场、地壳应变率场,并讨论了近20年尺度的地壳应变场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2008年汶川地震前1999~2007期GPS速度场相对稳定,整体“Y”型构造区地壳运动变化不大,但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发生较大变化,由4.0 mm/a增至10.0 mm/a。2)1999~2007年,整个四川“Y”型构造区应变场演化特征微弱,而汶川地震之后的两个周期,最大剪应变自龙门山山前断裂向西到汶川一带,形成了由高到低、平行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高密度梯度带。龙门山断裂带以ES或EES向的主压应变为主,其量值变化范围为 5.0×10-8 /a~12.0×10-8 /a;鲜水河断裂由震前主拉应变,改为震后近EW向的主压应变特征。面膨胀结果则显示龙门山断裂带由震前低密度梯度带瞬间变为平行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高密度变化区。3)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是最为重要的时刻分割点。近20年的应变率场变化,更似一个“时间—地壳构造运动”的大轮回,目前四川“Y”型构造区整体处于2008年汶川地震前较为稳定的活动周期。龙门山断裂带仍值得我们做出更为深入的研究。

关 键 词:GPS速度场   主应变   最大剪应变   面膨胀   演化特征
收稿时间:2020-03-16
修稿时间:2020-06-01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