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世界地质公园重要地质遗迹类型及其科学内涵 |
| |
作者姓名: | 张忠慧 |
| |
作者单位: |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郑州,450001;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郑州,450012 |
| |
基金项目: | 本文为2006年度河南省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的成果。 |
| |
摘 要: |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前寒武纪古老地层、岩浆岩等地质遗迹和褶皱山、断层崖和峰林等地貌景观最为典型.在前寒武纪不同时期、不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地层、岩浆岩等构成了嵩山的山基和山体,成为嵩山地质地貌景观的基础.本文结合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资料,重点探讨了园区内前寒武纪典型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科学内涵,研究表明:距今2.6~2.5Ga,俯冲洋壳、亏损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部分熔融分别形成新太古代TTG、大洋拉斑玄武岩和Ⅰ型花岗岩,并堆积了新太古界登封岩群;在约2.5 Ga,(洋—陆)板块碰撞引发大规模变质变形;在2.5~2.3Ga期间,为嵩山群滨海—浅海沉积;在2.3~1.9Ga期间,伸展环境下形成钟长花岗岩、伟晶岩和基性岩墙;在约1.85 Ga,又一次褶皱造山;在约1.75Ca,伸展环境下形成石秤和摩天寨钾长花岗岩体;中—新元古代形成了五佛山群被动陆缘沉积.以上成果有助于将嵩山地区独特的地质科学内涵与地貌景观、生态资源、人文景观有机结合,为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地质遗迹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
关 键 词: | 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 科学内涵 嵩山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