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新世-始新世暖期北半球野火演化研究 |
| |
引用本文: | 王建, 周新郢, 李小强. 古新世-始新世暖期北半球野火演化研究[J]. 第四纪研究, 2024, 44(1): 1-15. doi: 10.11928/j.issn.1001-7410.2024.01.01 |
| |
作者姓名: | 王建 周新郢 李小强 |
|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4;2.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4;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批准号: 2022YFF08015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42303017和41888101)、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专项项目(批准号: 2022071)、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批准号: XDB26000000)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批准号: E3E40905)共同资助 |
| |
摘 要: |  古近纪是现代气候和植被形成的关键过渡期,而野火活动与气候、植被和碳循环等存在耦合关系.开展古新世-始新世(66~34 Ma)3个特征暖期,即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约55.9 Ma)、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EECO,53.3~49.1 Ma)、中始新世气候适宜期(MECO,约40.5~40. 1 Ma)的野火活动研究,对于揭示气候和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蒙古高原南部二连盆地古新世-始新世野火记录,并结合北半球该时段其他12个地点的野火研究数据,从长尺度地质记录视角,重建北半球野火活动特征与演变,并探讨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古新世-始新世不同特征暖期野火发生规模和强度存在差异,PETM极端暖期较EECO和MECO暖期野火强度更大,但不十分显著.古新世-始新世暖期并没有持续的、大规模的野火发生,呈现"低野火状态",总体不支持强调燃烧活动影响全球碳循环的"野火假说".通过野火发生与温度、降水、植被以及CO2浓度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对"古近纪低火谜题"进行初探,认为古新世-始新世气候的季节性并不分明,较短的干季不利于可燃"燃料"和潜在火源的形成,很可能是新生代早期"低野火"的主因.

|
关 键 词: | 野火演化 北半球 古新世-始新世 特征暖期 植被 气候变化 |
收稿时间: | 2023-10-17 |
修稿时间: | 2023-11-30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