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亚热带中小型山溪性河流—宽陆架系统“源—汇”过程
引用本文:王爱军,叶翔,徐晓晖,谢津剑,陶舒琴,赖志坤,吴水兰,杨雨欣.亚热带中小型山溪性河流—宽陆架系统“源—汇”过程[J].沉积学报,2022,40(6):1615-1634.
作者姓名:王爱军  叶翔  徐晓晖  谢津剑  陶舒琴  赖志坤  吴水兰  杨雨欣
作者单位:1.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与海岸地质研究室, 福建 厦门 3610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7609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61144022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7015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9018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创新团队建设项目311021004
摘    要:中小型山溪性河流易受极端事件和人类活动影响,且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在大陆边缘物质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学术界对它们的重视程度不够。以闽江—东海陆架系统为例,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样品采集与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亚热带中小型山溪性河流—宽陆架系统的“源—汇”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使得闽江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通量在波动中略有增加,但水库的建设显著减少了入海泥沙通量,并且减弱了水沙通量的季节差异,河流入海泥沙通量变化对流域人类活动敏感且响应迅速;河口水体环境、悬浮体浓度、沉积物粒度组成及陆源有机碳埋藏的空间分布格局均显示,闽江入海泥沙主要分布在闽江河口附近海域,其中粗颗粒泥沙在水动力的作用下主要堆积在河口水下三角洲平原及前缘,细颗粒泥沙主要堆积在水下三角洲前缘斜坡及前三角洲附近海域,仅有少量细颗粒泥沙沿岸向外输运并沿途沉积,与大河流—宽陆架系统及中小型山溪性河流—窄陆架系统显著不同。河口人类活动及极端事件通过改变沉积物组成、环境动力、入海泥沙通量等方式对河流—陆架系统的“源—汇”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在当前流域来沙量锐减、河口地区海砂开采等人类活动强度增大的情况下,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

关 键 词:中小型山溪性河流    “源—汇”过程    人类活动    极端事件    闽江—东海陆架系统
收稿时间:2022-08-19
点击此处可从《沉积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沉积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