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藏南拿日雍错片麻岩穹窿中新世淡色花岗岩的形成过程:变泥质岩部分熔融与分离结晶作用
作者姓名:高利娥  高家昊  赵令浩  侯可军  唐索寒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37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6003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25010、41503023、41273034)、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J1516)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5027101)联合资助.
摘    要:拿日雍错片麻岩穹窿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的东部,穹窿边部淡色花岗岩脉形成于21.8±0.3Ma,穹窿核部主体淡色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0.1±0.1Ma,其中1件样品记录了~17.3Ma热液蚀变事件。大部分淡色花岗岩具有以下特征:(1)较高的Si O2(72.9%),Al2O3(14.7%)和A/CNK(1.1),较低的Fe O、Mg O、Mn O和Ti O2;(2)高度变化的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Sr、Ba)和高场强元素(如Nb、Ta、Hf、Th)和Rb/Sr、Nb/Ta、Zr/Hf比值;(3)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Eu和Nd都显示负异常(Eu/Eu*0.7,Nd/Nd*=0.5~0.8);(4)Sr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较大(87Sr/86Sr(t)=0.7132~0.7330),但Nd同位素比值一致(εNd(t)=-12.4~-10.9)。这些特征表明:拿日雍错淡色花岗岩形成于20Ma,是变泥质岩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斜长石、锆石、独居石、磷灰石、富Ti矿物等的分离结晶作用。

关 键 词:藏南  特提斯喜马拉雅  拿日雍错片麻岩穹窿  淡色花岗岩  分离结晶作用
收稿时间:2016-12-01
修稿时间:2017-03-11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