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间序列InSAR分析的西部山区滑坡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以四川丹巴为例 |
| |
引用本文: | 王之栋, 文学虎, 唐伟, 刘晖, 王德富. 联合多种InSAR技术的龙门山-大渡河区域地灾隐患早期探测[J].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0, 45(3): 451-459. DOI: 10.13203/j.whugis20190064 |
| |
作者姓名: | 王之栋 文学虎 唐伟 刘晖 王德富 |
| |
作者单位: | 四川省第二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院, 四川 成都, 610100 |
| |
摘 要: |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是探测地表形变的重要手段,然而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SAR,D-InSAR)、小基线集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SBAS-InSAR)和永久散射体测量技术(permanent scatters InSAR,PS-InSAR)在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调查的应用中各有利弊。联合使用3种InSAR技术对127景ALOS-2数据和96景Sentinel-1数据进行处理,并在龙门山-大渡河约60 000 km2的区域解译出840处地表形变。 野外实地调查发现约70%的解译形变区存在形变迹象,分析发现形变区分布与地层结构、岩性和活动断层构造之间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对典型形变区的不同InSAR监测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不同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应用中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
关 键 词: | InSAR技术 地表形变 龙门山-大渡河 工程化应用 |
收稿时间: | 2019-02-14 |
|
| 点击此处可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