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河口湿地典型植物群落及交错带植硅体碳分布特征研究 |
| |
引用本文: | 米慧珊, 高会, 翟水晶, 孙志高, 何涛. 闽江河口湿地典型植物群落及交错带植硅体碳分布特征研究[J]. 第四纪研究, 2019, 39(1): 99-107. doi: 10.11928/j.issn.1001-7410.2019.01.10 |
| |
作者姓名: | 米慧珊 高会 翟水晶 孙志高 何涛 |
| |
作者单位: | 1.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2. 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福建 福州 350007;; 3.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福建 福州 350007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
| |
摘 要: | 湿地既是"碳汇"也是"碳源",研究发现,碳可以被长久稳定地封存在植硅体内,不同植物的植硅体封存碳的能力有明显差异。选取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芦苇群落、短叶茳芏群落、互花米草群落及交错带为研究对象,研究这3种植物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Carbon,简称PhytOC)含量和储量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PhytOC含量在纯群落和交错带的差异,为研究植物竞争和碳循环过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受水文条件、植物生长和空间扩展等影响,闽江河口湿地植物PhytOC含量整体表现为近岸区高于近海区,PhytOC储量表现为纯群落高于交错带。PhytOC含量依次表现为芦苇纯群落(4.14 mg/g)>交错带芦苇(3.67 mg/g)>与芦苇交错的短叶茳芏(3.08 mg/g)>互花米草纯群落(2.70 mg/g)>与互花米草交错的短叶茳芏(1.96 mg/g)>交错带互花米草(1.86 mg/g)>短叶茳芏纯群落(1.75 mg/g)。 短叶茳芏与芦苇相互扩展中短叶茳芏植物整体及各器官PhytOC含量均升高,而与互花米草相互扩展时短叶茳芏除了根系、茎以外各器官PhytOC含量均下降。3种植物各器官在交错带中PhytOC储量分配比明显不同于纯群落,根系PhytOC储量的分配比上升,提高了根系竞争力。芦苇、短叶茳芏、互花米草通过植硅体封存的碳储量分别占植物碳储量的0.27%、0.15%和0.07%,但植物间的扩展过程影响了植物的PhytOC储量,其中短叶茳芏与互花米草形成的交错带中短叶茳芏下降幅度最高(56.29%),互花米草下降幅度最低(26.15%)。由此可见,植物的空间扩展对植物PhytOC含量、储量以及在不同器官的分配比都有一定的影响,短叶茳芏在与芦苇和互花米草竞争时分别采取不同的PhytOC分配机制。
|
关 键 词: | 植硅体碳 植物空间扩展 湿地 闽江河口 |
收稿时间: | 2018-09-02 |
修稿时间: | 2018-10-28 |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