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亚洲内陆干旱区巴里坤湖记录的H1突变事件
引用本文:赵永涛, 安成邦, 赵家驹, 李渊, 段阜涛, 苗运法. 亚洲内陆干旱区巴里坤湖记录的H1突变事件[J]. 第四纪研究, 2019, 39(4): 916-926. doi: 10.11928/j.issn.1001-7410.2019.04.11
作者姓名:赵永涛  安成邦  赵家驹  李渊  段阜涛  苗运法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 甘肃 兰州 730000;; 2.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 兰州 730000;; 3.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06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
摘    要:

对亚洲内陆干旱区Heinrich(H)事件发生时的气候状况和植被响应过程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内陆干旱生态系统与气候突变事件关系的理解。本研究以新疆巴里坤湖BLK11A岩芯450~610 cm段的沉积物为研究载体,基于AMS 14C年代控制,通过岩性、粒度、X射线荧光光谱元素钛含量(XRF-Ti)和孢粉变化特征等对H1突变事件(17~15 cal.ka B.P.)发生时流域的气候特征和植被分布状况进行了重建。研究结果表明:1)H1时期湖泊岩性以砂质或者粉砂质的浅湖相为主,湖泊水位较低。
沉积物粒度分布频率曲线表现出与流域现代扬尘一致的双峰分布特征,同时XRF-Ti含量增加,两者共同指示了流域局地扬尘发生频率增加,且对湖泊物质输入起主导作用;2)该时期耐旱的荒漠植被比例显著增加,植被覆盖度降低,流域生物量也相应降低,代表了流域植被显著退化;3)结合中纬度欧亚内陆干旱区其他地质记录,发现这一区域H1时期整体以冷干气候为主,风沙活动加强,湖泊萎缩,植被退化。主要原因为西风携带水汽的减少,使得能够到达该内陆区域的降水减少,另一方面温度降低导致了冰雪融水补给的减少,两者共同导致了内陆干旱区植被和环境的退化。




关 键 词:干旱区   巴里坤湖   孢粉   末次冰消期   H1突变事件
收稿时间:2019-02-22
修稿时间:2019-04-25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