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汶川地震区红椿沟泥石流形成物源量动态演化特征
引用本文:蒋志林,朱静,常鸣,唐得胜,黄勋.汶川地震区红椿沟泥石流形成物源量动态演化特征[J].山地学报,2014(1).
作者姓名:蒋志林  朱静  常鸣  唐得胜  黄勋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编号:2011FY110100);地质灾害防治地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基金(SKLGP2011Z008)~~
摘    要:2008年"5·12"汶川地震时,映秀-北川断裂通过的映秀镇红椿沟流域内产生了大量的碎屑体,约为384.3×104m3,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丰富的固体物源条件。2010-08-14,红椿沟暴发特大型泥石流,冲断公路,堵塞岷江致使江水改道,威胁映秀新区。为研究物源区演变特征,选取3期影像,并结合野外调查资料,通过ArcGis分析发现:地震前,红椿沟植被良好,未发现大规模地质灾害,流域内沟道均属于清水沟。地震后,流域内滑坡崩塌数量为68处,滑坡面积为101.12×104m2,沟道总长度5 752 m,沟道总面积11.82×104m2。受上盘效应影响,沟右岸滑坡发育强于左岸,左岸大多为小型浅层滑坡。2010年"8.14"泥石流后,受地表径流和泥石流的冲刷、侵蚀、切割作用影响,使部分滑坡"复活"或产生新的滑坡,流域内滑坡个数77处,新增9处,变化率为13.23%,滑坡面积139.80×104m2,新增38.68×104m2,变化率38.25%。沟道总长度8 851 m,新增3 099 m,沟道总面积17.48×104m2,新增5.66×104m2。泥石流暴发后,流域内仍有固体物源量约为344.6×104m3,泥石流治理工程可控制物源量约为92.8×104m3,在极端降雨条件下,仍有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

关 键 词:汶川地震  泥石流  滑坡  动态演变  遥感解译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