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Tylotites petiolaris吻部构造的发现
引用本文:韩健,张志飞,舒德干.Tylotites petiolaris吻部构造的发现[J].西北地质,2003,36(1):87-93.
作者姓名:韩健  张志飞  舒德干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9972 0 0 3),973项目 (G2 0 0 0 0 7770 2 )~~
摘    要: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提供了探索早期翻吻动物辐射的一个绝佳的窗口。澄江动物群翻吻动物包括8科10属10种,其中罗惠麟等(1999)依据仅有的一块不完整的标本建立Tylotites petiolaris,并将其归入叶足动物。2002年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野外工作组在尖山剖面采集到两块完整的具有吻部的标本,本文籍此对该属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特别是吻部和躯干表面的特征,从而说明T.petiolaris为翻吻动物。因为与澄江动物群中其他翻吻动物形态有较大差异,据此建立瘤节虫科,新科Tylotitidae fam.nov.。描述如下:虫体较长,呈圆管状,长可达100mm,宽2~4mm。身体基本可以分吻部和躯干部两部分。吻部与Cricocosmia特别相似,为典型的三段式构造,从下到上可依次分为Ⅰ、Ⅱ、Ⅲ段,Ⅰ段与躯干前端连接,直径同于躯干,表面有10列纵向的略为弯曲的小刺(图版Ⅰ,图1a,1b;插图1)。最前端吻刺最为粗壮,向后的吻刺逐渐变小。Ⅱ段位于Ⅰ段之前,向前略微收缩,光滑无刺。Ⅲ段位于吻部顶端,可进一步分为A、B两部分:A段直径后端大于Ⅱ段,表面密布斜列排列的小刺,从后向前,小刺变大;B段光滑无饰,直径小于A段。Ⅲ段可强烈自由弯曲(图版Ⅰ,图1a,1d)。颈部长约5mm,表面光滑无饰,直径略小于躯干。躯干表面具56~58个环脊,52排粗刺,最前面第4~6个环脊表面无刺,环脊之间为环沟。躯干由前向后直径逐渐增加,在中后部增至最大,然后虫体直径基本上一致。躯干刺成行成列排列。环状分布的躯干刺随着环脊与环沟落差的变化而改变,到躯干后部逐渐减小。每一个环脊之上有12个粗刺,腹刺长度小于背刺。有些躯干刺的轴部显示较强的黄铁矿化,表明其可能为中空结构(图版Ⅰ,图1c),可能有体腔伸入,躯干末端具有一对尾刺,躯干整体弯曲成6字形(图版Ⅰ,图1a,1b)。肠管从吻部一直延伸到躯干末端。肠道位于一个空闻的体腔内,Ⅰ段表面宽约1mm的黑色区域可能为胃,肛门位于躯干末端的腹面(图版Ⅰ,图1b)。T.petiolaris很可能表栖生活于海底底面上。因为体表长刺具有很强的防御作用,腹刺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抓牢沉积物,所以,很可能通过背腹波动在海底底面作蠕形运动,也不排除蜷曲一解蜷的运动方式。吻部的主要功能可能为捕食。几条T.petiolaris个体相互盘绕(图版Ⅰ,图2),很可能与其两性交配有关。

关 键 词:tylotites-petiolaris吻部构造  翻吻动物辐射  早寒武世  澄江动物群

Discovery of the proboscis on tylotites petiolaris
Abstract.Discovery of the proboscis on tylotites petiolaris[J].Northwestern Geology,2003,36(1):87-93.
Authors:Abstract
Abstract:
Keywords:introverta  Early Cambrian  proboscis  Chengjiang fauna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