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香港地区近代构造运动特征
引用本文:张虎男.香港地区近代构造运动特征[J].国际地震动态,1986(3).
作者姓名:张虎男
作者单位:广东省地震局
摘    要:香港地区(包括香港、九龙和新界)是华南大陆莲花山构造带的南延部分,区内的主要断裂和褶皱以北东走向占优势。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形成了约占面积90%的各类花岗岩和火成岩。新构造运动期间,香港地区表现为间歇性的升降运动,发育有多级侵蚀面。第三系吉澳组地层中,发育有走向分别为82°和310°的共轭断裂,这是香港地区最新的活动断层。香港的地震观测记录始于1921年。现有四个地震台装有短周期地震仪,还有三处设有强震仪。1979年香港地方台网建立以来,只记录到三次有感地震,震级都是1.5级。1918年南澳地震、1962年河源地震和1969年阳江地震在香港的影响烈度分别为六一七度、五度和五度。从现有的资料和研究程度来看,还不能断言香港及其邻区是否属于地震危险区,而从地质构造背景分析,香港地区仍然不能算是地壳活动的相对稳定区,特别是新构造运动期间较大幅度的频繁的地壳升降所包含的不稳定因素,值得作为进一步监测地震活动的依据。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