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新石器时代晚期凉山地区粟黍农业初探——来自河东田、河头地遗址先民骨骼生物磷灰石的稳定同位素证据
引用本文:刘化石, 夏珏宝, 郭贵诚, 李万涛, 连锐, 张燕, 郭怡. 新石器时代晚期凉山地区粟黍农业初探——来自河东田、河头地遗址先民骨骼生物磷灰石的稳定同位素证据[J]. 第四纪研究, 2023, 43(5): 1404-1416. doi: 10.11928/j.issn.1001-7410.2023.05.19
作者姓名:刘化石  夏珏宝  郭贵诚  李万涛  连锐  张燕  郭怡
作者单位: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046; 2.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位素食物网视角下浙江8000~6000B.P.水稻利用水平研究"(批准号:21BKG038)资助
摘    要:

中国西南地区是新石器时代粟黍向外传播、发展的重要交流通道,然而该区域粟黍南传的具体过程和路线尚不明确。鉴于此,本研究对四川凉山地区河东田遗址(26°10'7.78″N,102°6'51.83″E)和河头地遗址(26°10'25.20″N,102°6'54.84″E)先民骨骼生物磷灰石进行了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以探讨凉山地区先民的生存策略以及粟黍在该地区的传播。
河东田遗址和河头地遗址共获取了6例人骨生物磷灰石的有效数据,其δ13C均值分别为-5.5‰±1.8‰(n=4),-5.5‰(n=2,-6.9‰和-4.0‰),结果显示该区域人群的饮食呈现为兼具C3和C4类食物的混合食物结构,且粟黍等C4类食物在本地区先民的食物结构中具有重要的贡献;河东田遗址和河头地遗址先民的δ18O均值分别为-12.3‰±0.4‰(n=4),-12.0‰(n=2,-12.0‰和-11.9‰),显示两处遗址先民摄入的水分来源相对一致,当时的先民可能是在本地生活,围绕城河定居。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西南地区同时期稳定同位素数据和其他考古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凉山地区的粟作农业应当是当地自然环境和考古学文化互动双重影响的结果,粟黍可能传播至凉山地区后继续南传至云南乃至东南亚地区。




关 键 词:粟黍   骨骼生物磷灰石   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   凉山地区
收稿时间:2022-12-21
修稿时间:2023-03-21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