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耕补播对青藏高原疏勒河上游高寒草甸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张宝贵 赵宇婷 刘晓娇 刘敏 张威 陈拓 刘光琇 |
| |
作者单位: | 1.太原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2.中国科学院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甘肃省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与工程 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3.中国科学院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4.中国科学院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
| |
基金项目: | 山西省面上青年基金项目(201701D221225);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201802105);甘肃省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EEMRE201702);山西省软科学项目(2018041063-5) |
| |
摘 要: |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的草地类型, 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巨大。然而在外界干扰下, 使得本身就很脆弱的高寒草甸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为探究翻耕补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以疏勒河上游不同季节(4月、 6月、 9月)原生高寒草甸、 退化草甸和翻耕补播草甸土壤为对象, 研究了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可培养细菌数量介于4.3×106 ~ 4.5×107 CFU·g-1之间, 不同季节退化草甸与翻耕补播草甸土壤细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原生高寒草甸, 且不同类型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下可培养细菌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 原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下土壤细菌在6月生物量最高, 4月最低; 而退化草甸与翻耕补播草甸土壤细菌生物量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波动; 相关分析表明, 可培养细菌数量与土壤全氮、 植被盖度及土壤含水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 翻耕补播措施并没有恢复该区域微生物数量, 研究结果对于认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退化成因, 判断恢复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
关 键 词: | 高寒草甸 翻耕补播 微生物数量 响应特征 蔬勒河 青藏高原 |
收稿时间: | 2018-04-10 |
修稿时间: | 2019-08-19 |
|
| 点击此处可从《冰川冻土》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冰川冻土》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