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
作者姓名:陈国超  裴先治  李瑞保  李佐臣  裴磊  刘成军  陈有炘  王盟  高峰  魏均启
作者单位:1.南阳理工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02.长安大学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0543.自然资源部稀土稀有稀散矿产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3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22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22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223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2229);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中国铝业公司公益性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基金项目(200801);自然资源部稀土稀有稀散矿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KLRM-KF201902)
摘    要:东昆仑造山带位于中央造山系西段,在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其中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本文系统总结了东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的分布、演化和成因,对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东昆仑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的联系。东昆仑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可分为俯冲阶段(277~240 Ma)、同碰撞阶段(240~230 Ma)和后碰撞阶段(230~200 Ma),壳幔岩浆混合作用贯穿于古特提斯构造演化全过程。镁铁质岩浆岩主体为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部分熔融,花岗质岩浆岩主体为幔源岩浆底侵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俯冲阶段壳幔岩浆混合作用不仅带来成矿物质,使部分元素含量增高,还带来热源;经过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导致大量矿物质沉淀,形成矿床,主要成矿金属组合为Cu、Mo、Au,矿床规模相对较小;同碰撞阶段由于受到挤压应力,岩浆岩出露较少,矿床多沿大型断裂带分布,主要成矿金属组合也以Cu、Mo、Au为主;后碰撞阶段由于岩石圈地幔拆沉,东昆仑整体处于拉张环境,为地幔物质参与成矿和成矿流体运移提供了通道。特别是同碰撞和后碰撞的转换阶段,是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主要成矿期,主要成矿金属组合为Cu、Pb、Zn、Fe。

关 键 词:东昆仑东段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  岩浆演化  岩浆混合  成矿作用  
收稿时间:2019-11-05
点击此处可从《地学前缘》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学前缘》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