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青藏高原岩石圈三维结构及高原隆升的液压机模型
引用本文:袁学诚 李廷栋 肖序常 姜 枚 耿树方. 青藏高原岩石圈三维结构及高原隆升的液压机模型[J]. 中国地质, 2006, 33(4): 711-729
作者姓名:袁学诚 李廷栋 肖序常 姜 枚 耿树方
作者单位:1.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专项计划项目(20010103)资助。
摘    要:
青藏地区可以昆仑断裂和雅鲁藏布缝合线为界分为3个岩石圈地球物理特征各不相同的区域:青海高原、藏北高原和藏南高原。青海高原位于昆仑山脉以北,是重力高和重力低毗连出现的盆山结构。藏南高原位于雅鲁藏布江以南,是印度板块分布的地区,其上是印度板块的陆缘沉积。它的地壳结构是一个向南运动的逆冲推覆系统。INDEPTH反射剖面在藏南发现的主喜马拉雅逆冲断层(MHT)与宽角反射地震扇形剖面得到的T4震相反射面完全吻合。两种地震测深方法得到的结果之间不存在矛盾。T4震相在高喜马拉雅地区没有显示,MHT向南延伸到高喜马拉雅只是一个推论,因而MHT是否为印度板块的俯冲带仍有待于获取新的证据。在昆仑山脉以南到雅鲁藏布缝合带为藏北高原,是广泛发生局部熔融的强流变岩石圈。局部熔融地区呈漏斗状。在藏北广泛存在的深度为15~20km的上部地壳内的低速层是一个最富于流变性能的局部熔融层,它的埋藏深度平坦稳定,可能含大量水质流体。紧挨着上述上部壳内局部熔融层,在藏北岩石圈大范围出现分布不均匀的网状局部熔融。局部熔融体的底部从雅鲁藏布江地区的80km向北逐步加深到200km。漏斗的漏管处位于羌塘—可可西里。藏北局部熔融体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运移,受到亚洲板块的阻挡,沿雅鲁藏布缝合带向青藏高原高角度俯冲,在弧后羌塘—可可西里地区产生高热流上升地幔所致。根据卫星重力异常、航空磁测、地震接收函数研究、地球化学资料以及地表地质均揭示,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缝合带的俯冲仅发生在亚东—唐古拉一线以西的西藏西部。在亚东—唐古拉一线以东,印度板块与西藏块体间仅仅发生碰撞,但没有发生俯冲。高原的整体隆升是由液压效应所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像一台液压机。印度板块对青藏俯冲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应力,通过局部熔融体,传递到地壳深15~20km处的熔融层,在其下形成一个等压面。在这个等压面的驱使下,在低速层以上未被局部熔融的地壳的底部均匀受力,将它们同步向上抬升。高原隆升期后的跨塌,使上部地壳向四周流动。在青海高原,造成毗连阿尔金断裂的一系列由西南向北东方向推动的叠瓦构造。在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区,形成一系列向南凸出的弧形逆冲断层。在昆仑山脉与雅鲁藏布缝合带之间,向东的流动便形成上部地壳的滑脱构造。虽然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的俯冲,但它的隆升机制不单纯是一个刚体力学问题,更重要的要考虑到流体的作用,简单的用以刚体假设为前提的板块学说去解释高原的隆升机制是青藏高原研究中的误区。西藏高原的深部是一个大热库,西藏热储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

关 键 词:青藏高原  岩石圈三维结构  高原隆升的液压机模型  印度板块俯冲
文章编号:1000-3657(2006)04-0711-19
收稿时间:2006-02-10
修稿时间:2006-02-102006-04-26

3D lithospheric structur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hydraulic pressure machine model of the plateau uplift
YUAN Xue-cheng,LI Ting-dong,XIAO Xu-chang,JIANG Mei,GENG Shu-fang. 3D lithospheric structur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hydraulic pressure machine model of the plateau uplift[J]. Geology in China, 2006, 33(4): 711-729
Authors:YUAN Xue-cheng  LI Ting-dong  XIAO Xu-chang  JIANG Mei  GENG Shu-fang
Affiliation:1. Center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Beijing 100057, China;2.Chinese Academy of Geoscience, Beijing 100037, China;3.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science, Beijing 100037, China
Abstract:
Keywords:Qinghai-Tibet Plateau  3D lithospheric structure  hydraulic pressure machine model of the plateau uplift  subduction of the Indian plate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地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地质》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正在获取引用信息,请稍候...
正在获取相似文献,请稍候...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