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冷热混合作用下的岩溶地下热水形成机制新认识
引用本文:肖勇,莫培,张巨峰,赵晓彦,李江南,张鹏,李飞杨.冷热混合作用下的岩溶地下热水形成机制新认识[J].工程地质学报(英文版),2021,29(2):383-393.
作者姓名:肖勇  莫培  张巨峰  赵晓彦  李江南  张鹏  李飞杨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成都611756,中国;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七工程有限公司,珠海519000,中国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07183四川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G046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技创新项目2682019CX14
摘    要:岩溶型地热是地热系统的重要类型,岩溶介质的特殊性使得其形成过程中易与浅循环水系统发生更多的相互作用,而有别于其他介质地热系统。本文以四川盆地边缘的铜锣山背斜岩溶地下热水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同位素等方法和手段,结合区内地热地质和岩溶地质条件,系统探讨了岩溶地热系统热水出露过程中的冷、热水混合作用,揭示了冷热混合作用对岩溶地热系统形成模式的遮蔽性,并建立了铜锣山岩溶地下热水成因模式。结果表明,铜锣山岩溶地下热水出露过程中冷热水混合作用极为强烈,冷水混入比高达73% ~89%;冷热水混合会破坏热水携带的地热系统信息,使得补给高程和热储温度分别被低估约78%和45%。铜锣山背斜岩溶地下热水形成模式为大气降水在北部2100~2400 m高程的岩溶裸露山区渗入地下,在深循环过程中被地温增温加热,岩溶热储层温度为128~172 ℃,热水受岩溶和构造控制由北东向南西径流,并沿裂隙和岩溶通道向上径流,在此过程中与岩溶槽谷背斜局部浅循环冷水大量混合,混合后的热水以38~62 ℃的温度自然出露于深切河谷地段或被人工揭露。

关 键 词:地下热水  岩溶  混合作用  成因模式  铜锣山背斜
收稿时间:2021-03-18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工程地质学报(英文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工程地质学报(英文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