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
| |
作者姓名: | 罗顺社 潘志远 吕奇奇 何维领 文硕 |
| |
作者单位: | 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长江大学), 湖北 武汉 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10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0,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长江大学), 湖北 武汉 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100,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长江大学), 湖北 武汉 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1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2099)、"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TPR-2015-13)资助。 |
| |
摘 要: |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古生代山西组1段和下石盒子组8段碎屑锆石进行LA-ICP-MS U-Pb测年分析,结合周缘地层年龄结构和地质历史事件,进而追寻盆地沉积物物源,推断盆地与造山带的盆山耦合过程。研究表明105个岩浆成因的碎屑锆石可分为4个年龄组段:(1)260~340 Ma,占总数的21.9%,推断物源主要来自北秦岭和西秦岭构造带;(2)370~470 Ma,占总数的24.8%,反映物源主要来自北秦岭、西秦岭构造带和北祁连造山带;(3)1600~2000 Ma,占总数的32.4%,指示物源来自北秦岭造山带、北祁造山带和华北板块;(4)2300~2600 Ma,占总数的15.2%,物源分别来自华北板块基底结晶岩系、北祁连构造带、北秦岭构造带和西秦岭构造带。研究区总体上具有来自北秦岭造山带、西秦岭造山带、北祁连造山带、兴蒙造山带及华北板块基底五个物源区,其中兴蒙造山带、北秦岭造山带和北祁连造山带为主要物源区。古生代碎屑锆石年龄证实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奥陶纪被动大陆边缘形成,志留纪—泥盆纪转化为陆-陆碰撞造山带,石炭纪—二叠纪逐渐由造山带转化为沉积盆地。
|
关 键 词: |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 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 物源区 盆山耦合 |
收稿时间: | 2016-04-26 |
修稿时间: | 2016-05-20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地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地质》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