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热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意义 |
| |
引用本文: | 邵雨萌,颜丹平,赵兴齐,刘武生,史清平,刘林,孙琦.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热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意义[J]. 铀矿地质, 2016, 0(5): 287-293. DOI: 10.3969/j.issn.1000-0658.2016.05.005 |
| |
作者姓名: | 邵雨萌 颜丹平 赵兴齐 刘武生 史清平 刘林 孙琦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2.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3. 核工业203研究所,陕西咸阳,712000 |
| |
基金项目: | “柴达木盆地北缘铀成矿地质特征与远景评价”项目(2015-179) |
| |
摘 要: | 文章在阐述柴达木盆地北缘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磷灰石裂变径迹特征分析为依据,系统研究了该地区中新生代热演化及其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的关系。资料显示,区内中侏罗统具备较好的铀成矿条件,成矿类型以层间氧化带型和潜水氧化带型为主。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平均径迹长度为(11.71±0.17)μm±1σ~(12.58±0.18)μm±1σ,说明均经历过退火作用;样品的表观年龄为64.4~85Ma,说明区内构造活动具有多期、多阶段特点;基于裂变径迹的t-T曲线模拟结果表明,自120Ma以来,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挤压隆升、断陷沉降、快速抬升3个阶段。因此,认为区内砂岩型铀矿主体应是早白垩世早期-古新世早期挤压隆升阶段形成的古矿体。现今的找矿方向,应是在活动强度相对较弱的构造活化区中寻找残留铀矿体,同时注重深部找矿。
|
关 键 词: | 热演化 砂岩型铀矿 磷灰石裂变径迹 中新生代 柴达木盆地北缘 |
Mesozoic-Cenozoic Thermal Evolu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Sandstone-type Uranium Mineralization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Qaidam Basin |
| |
Abstract: | |
| |
Keywords: | thermal history sandstone-type uranium mineralization apatite fission track Meso-Cenozoic north margin of Qaidam basin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