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事件的协调发展
作者姓名:巢纪平  袁绍宇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海洋环境科学和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太平洋-印度洋暖池动力学和海气相互作用(40231012)和赤道东印度洋在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发展中的作用(40176002)
摘    要:对次表层海温距平的分布和变化的分析表明,在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都存在海温距平的偶极子模态,即在赤道附近大洋东、西两个部分的海温距平在不少年份呈反符号分布。进一步分析表明,两大洋海温距平的偶极子模态间有密切的联系。在分析它们和850hPa纬向风距平后指出,正是Walker环流异常把两大洋的海温距平变化联系起来。

关 键 词:印度洋  太平洋  偶极子  异常Walker环流  海-气相互作用
文章编号:1671-6647(2004)03-0247-06
修稿时间:2004-05-09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正在获取引用信息,请稍候...
相似文献(共20条):
[1]、赵珊珊,杨修群.风应力桥梁作用下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相互作用的数值试验[J].海洋学报,2004,26(4):33-48.
[2]、刘琳,于卫东.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事件和副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联系[J].海洋科学进展,2006,24(3):301-306.
[3]、蔡怡,凌铁军,张志华,陈幸荣.热带西南印度洋上升流区季节和年际变化研究及与印太系统海气相互作用[J].海洋学报,2012,34(6):42-49.
[4]、周林,沙文钰.热带太平洋海气热交换年变化特征的分析[J].海洋学报,1996,18(2):32-40.
[5]、黄振宗 吕彩霞.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合作研究回顾[J].海洋信息,1991(1):16-17.
[6]、卢姁,张永鹏.热带太平洋5月份海气联合动力统计诊断[J].海洋科学进展,2009,27(4).
[7]、卢姁,张东凌.热带太平洋10月份海气联合复EOF分析[J].海洋通报,2009,28(5).
[8]、张东声,王春生,王小谷,刘镇盛,高晓辉.热带、亚热带太平洋和南印度洋束毛藻的大尺度分布研究[J].海洋学报,2010,32(4):148-154.
[9]、李琰,王庆元,李欢,张增健,宋军,李响.前期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持续性海温异常事件对菲律宾低层大气环流的影响[J].热带海洋学报,2014,33(1):36-43.
[10]、刘素玉.TOGA—COARE强化观测期间热带太平洋的海气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Z2).
[11]、郑静,费建芳,蒋国荣,肖晶.海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发生发展影响研究综述[J].海洋预报,2008,25(1):56-64.
[12]、林爱兰,LITim,李春晖,梁建茵,LUOJing-Jia.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对大气BSISO年际振荡的影响[J].海洋学报,2011,33(4):62-73.
[13]、刘冰瑾,黄恩清,田军.岁差驱动的全新世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水汽输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3,43(4):56-70.
[14]、郑建,刘秦玉.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大西洋海表温度主模态的相互作用[J].海洋与湖沼,2010,41(6):799-806.
[15]、林爱兰,LITim,李春晖,梁建茵,LUOJing-Jia.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对大气BSISO年际振荡的影响[J].海洋学报(英文版),2011,30(4):62-73.
[16]、徐来声.《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合作研究》首航圆满完成[J].海洋科学进展,1986(1).
[17]、胡运,宋振亚,宋亚娟.海气耦合模式CESM1中热带印度洋SST模拟偏差的来源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17,35(3).
[18]、方珂,余锦华.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与印度洋海表温度梯度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变化的影响[J].热带海洋学报,2019,38(5):42-51.
[19]、杨大升,孙丽娟.简单海气耦合模式对热带太平洋对流运动的数值试验[J].海洋学报,1996,18(6):125-134.
[20]、王宗山.\"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合作研究\"进入实施阶段[J].海洋科学进展,1985(4).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