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阿姆河流域贵霜时期的水稻遗存及喜马拉雅南麓通道的农业交流
引用本文:陈冠翰,周新郢,王建新,马健,Mutalibjon KHASANNOV,Nasibillo KHASANOV,Robert NSPENGLER,Amridin BERDIMURODOV,李小强.阿姆河流域贵霜时期的水稻遗存及喜马拉雅南麓通道的农业交流[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0(6):735-747.
作者姓名:陈冠翰  周新郢  王建新  马健  Mutalibjon KHASANNOV  Nasibillo KHASANOV  Robert NSPENGLER  Amridin BERDIMURODOV  李小强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Institute of Archaeology;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572161、41730319);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项目(编号:XDB26000000)资助
摘    要:稻作农业的起源与传播及早期文明交流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针对中亚阿姆河流域乌兹别克斯坦的卡尔查延(Khalchayan)遗址进行了初步的植物考古学研究,首次在中亚地区发现了水稻遗存,其AMS14C日历校正年代为1714~1756cal a BP,属贵霜时期(Kushan).通过将遗址中出土的水稻遗存与中国、印度地区同时期的水稻遗存及南亚地区现代栽培稻的形态进行对比,研究显示卡尔查延遗址的古栽培稻与中国南方和印度西北部地区栽培稻形态上更为接近,为南亚粳稻类型.综合周边地区的植物考古学及年代学研究资料,显示其传播途径是由中国西南经南方通道传播到印度河流域后传入到阿姆河流域.卡尔查延遗址发现的碳化水稻是中亚地区首次发现的水稻遗存,指示了水稻至少在1714~1756cal a BP时就已经出现在了中亚地区,相应的饮食文化的转变也可能在这一时期开始.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稻作农业在全球尤其是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资料.

关 键 词:水稻  中亚  卡尔查延遗址  农业传播  种子形态  文明交流  一带一路

Kushan Period rice in the Amu Darya Basin: Evidence for prehistoric exchange along the southern Himalaya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