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床岩浆演化过程中的Cu同位素分馏 |
| |
作者姓名: | 聂龙敏 李振清 房小捷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30;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344000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3.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
| |
基金项目: | 本文得到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11011);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 (4073041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40023)联合资助 |
| |
摘 要: | 随着同位素测试技术的发展,高温下重同位素分馏逐渐运用到地球化学领域.为了探索岩浆演化过程中是否会发生Cu同位素分馏,文章对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床同来源、不同演化阶段的两套岩浆岩(闪长岩包体和花岗闪长岩)进行了Cu同位素测试.测试结果显示,闪长岩包体的δ65Cu值集中在+0.08‰-+0.35‰之间,平均值为+0.25‰,花岗闪长岩的δ65Cu值为+0.42‰~+0.87‰,平均值为+0.60‰.△65Cu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包体≈+0.4‰,并且δ65Cu值与样品w(SiO)变化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结合地质学及同位素方面考虑,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包体的Cu同位素组成差异可能是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Cu同位素分馏所致.在驱龙矿区中新世岩浆演化过程中,随着岩浆去气作用,63Cu随HS-、Cl-等挥发分优先进入气相,导致残留岩浆熔体相对富集65Cu.此外,两者的Cu同位素组成差异也可能与岩浆演化过程中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矿物的不断结晶分离有关,矿物结晶分离时,基性矿物富集63Cu,而残余熔体则富集65Cu.
|
关 键 词: | 地球化学 Cu同位素分馏 岩浆演化 岩浆去气作用 矿物分离结晶 驱龙 西藏 |
收稿时间: | 2012-05-10 |
修稿时间: | 2012-06-28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矿床地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矿床地质》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