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内蒙古东胜铀矿区后生蚀变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作者姓名:吴柏林  魏安军  胡亮  寸小妮  孙莉  罗晶晶  宋子升  张龙  程相虎  张婉莹  王建强  张东东
作者单位:1.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陕西西安 710069;2. 陕西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 陕西西安 7101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17306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编号:2015CB453000)、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12120114009201、12120115013501)
摘    要:近十几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伊盟隆起东胜及其以西杭锦旗一带,相继发现了东胜等系列大型-特大型砂岩铀矿,目前已成为中国砂岩铀矿发现潜力最大的地区。矿床的主要特征是矿体受直罗组砂岩绿色蚀变带控制;同时,在容矿层及其附近伴生有砂岩白色化、后生碳酸盐化及方解石脉、黄铁矿化等蚀变现象。通过后生蚀变的C、H、O、S等稳定同位素方面研究、示踪和探讨了蚀变的形成过程和成因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镜下特征显示,铀矿石中存在的大颗粒结核状黄铁矿与铀矿物共生,两者为同时期的产物;该类样品S同位素表现为较大的负值,表明硫质来源的微生物作用特征明显;与盆地内可能提供硫源的直罗组煤屑、延安组煤层、延长组和延安组原油、上古生界煤系地层等有机S同位素对比,发现铀矿与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有机硫源关系密切。延安组顶部大规模白色化砂岩的高岭石H、O同位素表明,其成因与低温热液作用有关;容矿层后生方解石C、O同位素表明,其形成主要是有机质作用提供了碳源,且其碳质来源主要为上古生界气源岩,而与奥陶系及延长组油气的碳源无关。后生作用流体包裹体的测温及其H、O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以低温的大气降水为主,且与上古生界天然气一起形成低温热液的气-水混合流体;正是这一特点的流体作用形成了本区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上述各类后生蚀变现象。各类后生蚀变的稳定同位素特征表明,东胜铀矿床形成过程中存在后生低温热液和油气还原改造作用两大特点。本次研究结果为东胜铀矿区的成因认识提供了证据。

关 键 词:稳定同位素  油气耗散  后生蚀变  砂岩型铀矿  低温热液  东胜铀矿
收稿时间:2016-05-11
修稿时间:2016-10-14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