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深俯冲和地幔底部P波速度的非球层变化
引用本文:R.D.VanderHilst 罗显松.深俯冲和地幔底部P波速度的非球层变化[J].世界地震译丛,2002(5):31-44.
作者姓名:R.D.VanderHilst  罗显松
作者单位:[1]不详 [2]成都理工大学
摘    要:回顾了与深俯冲和地幔底部结构有关的层析成像的一些新近结果,成像显示出了一些地震波速高于下地幔平均值的狭长结构,它们和上地幔地震板相连续,其地理分布和过去120Ma中板块敛合区出露于地表的位置相关性很强,在大约2000km深处,这些长的线性结构分裂成更小的单元,然而,在一些地区,狭窄的下降体看起来好象是延伸到了地幔底部,在这些地方它们的分散开来形成长波长结构。这样就支持了认为深俯冲和下地幔的复杂结构有关系的预测,上升体似乎没有像下降体那样更普遍地存在,而且所使用的P波数据也成像较差,这些结果证实了很多过去基于残差球谐分析的结果,也和放射性衰减从内部加热而产生的全地幔对流假说一致。尽管有全幔的对流,但对流流动似乎在上地幔过渡带以及在大约1800-2300km深处的过渡带被强烈地扰动,虽然成像未必能反映出因状态变化而引起的深部对流形态的变化,但是P波和S波数据的联合反演表明它和纵波及横波波速之比的变化是一致的,弹性模具的这种表现在其他地方也有报道,这暗示了地幔底部附近广泛存在化学非均匀性,因此地幔底部约800km的区域包含了有助波于我们理解地球构造和演化的信息,不幸的是,我们不能采集到足够多的直达P波数据,但如果使用核震相,则数据覆盖能够得到改善,我们初步的研究认为,虽然本文提出的P波模型解释了大量的已被用于研究核幔边界上部非均匀性的PKP波走时残差,但是却低做了它们的幅度,走时差和直达P波数据的联合反演可望减少波速模型中非均匀性程度的明显偏差,而且它还充分利用了走时残差的优点,而不必假定异常的位置。

关 键 词:深俯冲  地幔  P波速度  非球层变化  走时残差  S波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