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古代大木作结构抗震构造研究
引用本文:高大峰,赵鸿铁,薛建阳.中国古代大木作结构抗震构造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4,20(1):100-104.
作者姓名:高大峰  赵鸿铁  薛建阳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878043),陕西省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8C09)
摘    要:通过对翔实历史与考古资料的调查,并结合于中国古建筑遗构的勘测,进行了许多有关这类结构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方面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1)木构架具有相当好的抗(耐)震性能,由于这类木造结构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弹塑性性能、以及榫卯节点的柔性连接,以致在地震过程中,大量的地震动能量被消耗掉。(2)在其结构构造方面,采用了许多诸如柱的生起、侧脚等木作工艺;柱顶、柱脚分别连以阑额、地袱以及其他的结构构件,使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并与重量很大的屋盖结合,俾使构架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3)通过阑额、由额与柱头方之间施以拱眼壁或蜀柱或人字拱;在节点部位施以绰幕方等的构造方式,显著增强了结构整体与其构件和节点的抗弯刚度。(4)对于单体建筑,通常情况下采用矩形或其他规则的几何图形作为其平面,在构架竖向上,通常为(下大上小的)棱台形,尤其对于多层建筑。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5)通过抛光柱基础的顶面,显著地减少柱底与柱基础顶面之间的摩擦进而有效地产生隔震作用,使结构免于坍塌。总之,中国古建筑结构体系是高度有机的,对其科学的构造原理进行研究和探索,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并且无疑地对我们现代的建筑活动以有益的启示。

关 键 词:构造原理  隔震作用  抗震性能  结构稳定性  中国古代
文章编号:1007-6069(2004)01-0100-05
修稿时间:2003年6月15日

Aseismatic carpentry of Chinese ancient timber buildings
GAO Da-fengZHAO Hong-tieXUE Jian-yang.Aseismatic carpentry of Chinese ancient timber buildings[J].World Information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2004,20(1):100-104.
Authors:GAO Da-fengZHAO Hong-tieXUE Jian-yang
Abstract:
Keywords:ancient Chinese timber structural system  construction principle  origins  development  evolution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