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叶肢介(Leaid)在内蒙古上二叠统陶海营子组的发现及其意义 |
| |
引用本文: | 牛绍武1 , 张永生2, 辛后田1, 田树刚3, 邢恩袁2, 王俊涛2,曹 杰2, 王 猛2. 李氏叶肢介(Leaid)在内蒙古上二叠统陶海营子组的发现及其意义[J]. 地质通报, 2013, 32(07): 967-976. |
| |
作者姓名: | 牛绍武1 张永生2 辛后田1 田树刚3 邢恩袁2 王俊涛2 曹杰2 王猛2 |
| |
作者单位: | 1.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 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
| |
摘 要: | 2009年8月,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扎鲁特旗陶海营子重新测制了上二叠统陶海营子组剖面。自下而上共发现3层叶肢介(包括2层李氏叶肢介类Leaid化石),经鉴定为单脊型与双脊型的新种类。在中国,二叠纪的李氏叶肢介类(Leaid)化石前人仅在甘肃肃南县上二叠统肃南组发现过,计2属3种[1],其后一直未见报道。这类化石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发现,填补了该时期中国东部李氏叶肢介类(Leaid)分布的空白,为该时期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时代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同时,为进一步探讨它们的分布、迁徙、古生态、生物地理区系等增加了实际材料,具有古地理和古构造学上的理论意义。
|
关 键 词: | 李氏叶肢介(Leaid) 内蒙古 上二叠统 陶海营子组 |
|
|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