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大陆重力场时变监测与强震预测
引用本文:申重阳,祝意青,胡敏章,谈洪波,郝洪涛,韦进,韩宇飞,李辉,汪健,张新林,刘少明,王嘉沛,孙凯.中国大陆重力场时变监测与强震预测[J].中国地震,2020,36(4):729-743.
作者姓名:申重阳  祝意青  胡敏章  谈洪波  郝洪涛  韦进  韩宇飞  李辉  汪健  张新林  刘少明  王嘉沛  孙凯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1;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研究中心, 西安 710054;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北京 10004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4018、41431069)、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7YFC1500204、2018YFE0206100)和中国地震局监测运行(陆态)项目共同资助
摘    要:主要回顾了中国大陆重力时变高精度监测与地震预测应用的基本情况。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就开始采用重力手段监测地壳变动和强震孕育发生过程,致力获取重力场时变的微伽级信息。重力监测主要采用定点流动复测(流动重力)和固定台站连续观测(连续重力)2种方式。重力监测已经历3个发展阶段。1998年以前,重力监测主要沿块体边界、活动断层或历史强震区开展,缺乏绝对测量,一般采用相对测量,通过总结获取了海城7.2级、唐山7.8级、丽江7.0级等一系列地震前的重力动态变化特征,除海城地震外,预测成功震例寥寥。1998年地壳运动网络工程建设以来,由于引入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开始进行中国大陆重力场的整体监测,获取了汶川8.0级等地震前的大尺度变化信息,给出了汶川地震中期预测的有效意见。2010年以来,以陆态网络工程重力网为基础,逐步开展大华北、南北带等各种测网的整合与统一,形成了中国大陆整体重力观测网,对期间发生的一系列6.0级以上地震(如芦山7.0级、门源6.4级、呼图壁6.2级等地震)进行了较为成功的中期预测,为地震机理研究和我国中期地震预测水平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长期的重力观测实践,初步形成了一门专门应用于地震研究的交叉学科——“地震重力学”。

关 键 词:重力时变  监测网  高精度  地震预测  发展历程
收稿时间:2020/7/13 0:00:00
修稿时间:2020/8/26 0:00:00

Time-varying Gravity Field Monitoring and Strong Earthquake Prediction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Shen Chongyang,Zhu Yiqing,Hu Minzhang,Tan Hongbo,Hao Hongtao,Wei Jin,Han Yufei,Li Hui,Wang Jian,Zhang Xinlin,Liu Shaoming,Wang Jiapei,Sun Kai.Time-varying Gravity Field Monitoring and Strong Earthquake Prediction on the Chinese Mainland[J].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2020,36(4):729-743.
Authors:Shen Chongyang  Zhu Yiqing  Hu Minzhang  Tan Hongbo  Hao Hongtao  Wei Jin  Han Yufei  Li Hui  Wang Jian  Zhang Xinlin  Liu Shaoming  Wang Jiapei  Sun Kai
Institution:Key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Geodesy, Institute of seismology, CEA, Wuhan 430071, China;Second Monitoring and Application Center, CEA, Xi''an 710054, China;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 Beijing 100045, China
Abstract:
Keywords:Gravity time-varying  Monitoring networks  High-precision  Earthquake prediction  Development history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地震》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地震》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